復制特斯拉:氫燃料電池的能源革命
2020年最火的公司莫過于特斯拉,疫情之下,也僅用半年多時間,股價就上漲了2倍多,市值直逼三千億美元,坐穩了全球最大車企的位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007/416489.htm然而,剛坐上“前浪”寶座,“后浪”就殺了過來。
今年6月,氫電車企尼古拉(Nikola)登陸納斯達克。上市才5天,市值就漲到340億美元,甚至超越福特,僅排在特斯拉和通用之后,榮升美國車企探花。
尼古拉和特斯拉,名字聯合起來正好是交流電發明者Nikola Tesla。所以也有人戲稱,nikola是在碰瓷。而從經營上來看,也確實有“嫌疑”:一輛車都沒真正賣出去,仍處于沒有營收的“畫餅”階段,2019年虧損高達8870萬美元。
市場給予高市值,是因為尼古拉宣稱已拿下超過14000輛氫燃料重卡的訂單,總價達102億美元。氫燃料電池,一直被認為是“終極能源”,每一輪能源革命都是投資人的最愛。
而對氫燃料電池的喜愛,不僅僅在海外。國內氫燃料電池產業,也在頂層設計和產學研結合的共振中逐漸成長起來,成為新能源熱點領域。而在7月14-15日,由高工產業研究院主辦的“2020氫電產業峰會”也在上海舉辦。
我們作為新興產業觀察者,也受邀參加了會議,一覽氫燃料電池的發展前景。一個感受就是,很有潛力,值得關注。
01. 行業概覽:產業鏈和主要玩家
特斯拉、蔚來、比亞迪、寧德時代這些新能源汽車的弄潮兒,均在“純電”的賽道上一路狂飆。
鋰電是純電動汽車的主流方案,誕生于上世紀中后期。1976年開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三位科學家推動了鋰離子電池的誕生和應用,并在2019年被共同授予諾貝爾化學獎。1997年,日產推出了第一臺鋰離子電池汽車:Prairie Joy EV,正式宣告純電動汽車步入鋰電時代。
之后,馬斯克的特斯拉徹底引爆了純電動汽車市場,傳統車企也踴躍入局。不過,新能源汽車可不止鋰電一條道,更理想化,更面向未來的氫燃料電池,也在近些年逐漸火了起來。
氫電汽車產業鏈相比純電動汽車更長,但具體格局也不算復雜,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三部分:上游氫氣環節,中游燃料電池,以及下游的各大整車廠。
不同于特斯拉從車庫里拉根線出來就能充電,氫燃料電池汽車需要加注氫氣作為燃料。因此,氫電汽車必須以上游氫氣環節為支撐,具體包括化工產業,氫氣儲運網絡,以及末端的加氫站。
首先,上游是制約氫電汽車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規劃大,方案多,落地慢”。盡管頂層設計已經到位,但大家還在糾結到底是電解水制氫氣,還是使用化石燃料,而儲運網絡和加氫站覆蓋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中國現在有多少加氫站呢?運營中59座,建設中53座,規劃中20座。推動慢,還有個傳聞,就是大家擔心會爆炸。而在會議中,產業專家也多次強調,安全保障沒問題。
其次,產業中游主要是燃料電池系統。氫燃料電池,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其實不能叫作電池。因為它并不儲存能量,而是對能量進行轉化、利用。
以氫氣為“燃料”,并不是指直接燒氫氣,更不是河南南陽那玄乎的“水氫發動機”。而是利用氫氣和特殊催化劑,釋放電子;又和氧氣結合完成電子流動,從而產生電能。
電池系統里,電堆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核心部分,“電堆”的含義,即是多個堆疊組合的單體電池。目前主流采用質子交換膜技術,原理可以在“高中化學必修二”中找尋。理科生應該還有些模糊的印象:氧化還原反應、正負電極、電子得失、2H?+O?=2H?O。
而燃料電池目前還是國外企業說了算,國產差距較大。龍頭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既做整車,又做電池系統,所謂“我全都要”的車企豐田、現代等,另一類則專攻電池系統,例如加拿大巴拉德、美國戈爾、英國莊信萬豐等公司。
最后,整車廠位于產業鏈下游。日本車企領跑,豐田、本田、現代各有一款氫電乘用車面世,盡管行業規模不大,但也搶占了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商用車領域,現代的XCIENT重卡已批量出口瑞士,還有開頭提到的市場焦點尼古拉;此外,氫電公交車、物流車和叉車也早已在多地投入運營。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總理考察了豐田汽車北海道廠區,參觀了MIRAI燃料電池轎車,并詢問有關續航里程的問題。
正如當年總設計師乘坐新干線時的感嘆,總理的關注和好奇,也帶動了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的熱度。不過,風口之上,也需要冷靜的思考:日本、美國跑在前頭,核心技術的國產化進度究竟如何?
02. 燃料電池:電堆和膜電極的國產練級之路
日本跑得快是因為布局早,早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就進入氫燃料電池領域。僅豐田一家企業,相關技術的專利就超過16000件。
中國則在近些年才開始發力,目前整個行業的專利數量尚不達五千件,差距巨大。同濟大學教授張存滿表示,國產技術落后國外達五至十年。
關鍵技術不如人,行業發展勢頭隨之落后。2019年,現代一款Nexo轎車就賣出了近五千輛,而中國整個行業有六千家企業,整車總銷量才2737輛,大部分還只是試點的公交車和物流車。
不過,在下游先行帶動下,國產關鍵技術在近幾年也有了較大突破,我們下面來簡單捋一捋。
以電池系統的關鍵部分電堆為例,國產電堆已經大批量應用在整車之上。按裝機功率計算,國內電堆使用自主技術的比例已從2018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42%。
自主突破主要體現在“性價比”上,分為兩條主線: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目前,國產電堆不斷向高功率發展,部分企業單個電堆的額定功率已經突破100kW,正在縮小和國際一流水平的差距。同時,價格也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降低。
這個領域目前連續三年國內市占率第一(據高工數據)的企業是國鴻氫能。這家公司位于廣東云浮市,據說當年作為扶貧互助項目引進云浮。當地政府沒有選擇大熱的鋰電池,而是選擇新興技術,也是一種遠見。
2016年,國鴻氫能出資引入了巴拉德的關鍵技術,之后建起全球最大的電堆生產線,年產量達到2萬臺。依靠著佛山地區的政策鼓勵、以及整車商用驗證的促進下,國鴻的市占率和技術都在改善,這也促進公司的客戶群更加多樣化。
國鴻氫能的燕博士也出席了會議,他介紹了國鴻的一款自主化產品“模壓石墨鴻芯電堆”,壽命、可靠性、成本都有了大幅提升。
但是,和半導體設備、高端機床等被“卡脖子”的領域一樣,目前國產電堆的主要問題還是商用驗證期短,生產規模化程度仍較低,許多關鍵零部件仍然暫時依賴進口。比如被比作“燃料電池芯片”的最核心零部件:膜電極。
膜電極領域目前被巴拉德、莊信萬豐、戈爾等外企掌控,不過幸運的是,國產企業也已涌現出來。
位于廣東的鴻基創能則請來了前巴拉德首席科學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葉思宇博士,以及幾個技術大牛。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膜電極產品已打入多家外國車企。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和國鴻氫能背后有幾個共同股東(佛汽集團和美錦能源),產業協同有助于雙方發展。
而武漢理工、蘇州擎動等公司也已實現了膜電極量產供貨。與此同時,像電堆企業新源動力、系統公司上海重塑等,也在嘗試自產膜電極。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必然會加速國產化的進程。
高工產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膜電極市場規模約為2.28億元,國產化占有率僅為30%,而在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3億元。
巴拉德是氫燃料界的鼻祖,但目前正被大家可著勁兒“薅”:國鴻氫能技術引進,鴻基創能人才挖掘,而濰柴動力更是直接花11.12億元人民幣收購了19.9%的股份,同時參股的還有大洋電機等公司。
這是個略顯尷尬的現象,不過 “師夷長技以制夷”,也不失為國產廠商加速追趕的有效招術。而最根本的,還是要真正實現自主化的突破。
氫燃料電池的國產大幕在“政策引導,技術突破,外企加成”的促進下,徐徐拉開。大浪淘沙之后,很有希望誕生幾家氫電時代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而下游應用端又將怎樣發展呢?
03. 整車展望:重卡先行,互補而非競爭
盡管總理參觀的豐田MIRAI是一款乘用車,但乘用車可能并不是氫燃料電池未來的應用主體。行業目前的共識是:氫電商用車將率先發力,并占據市場主體。而且,并不是替代鋰電,而是去實現鋰電不能實現的場景。
鋰電技術目前有兩個尚未攻克的弊端:一是續航里程不足,二是充電時間過長。也許乘用車車主尚且能將就一下,在市區代步、盡量少跑長途。但對于需要長距離運行,且對成本更加敏感的商用車而言,氫燃料電池才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以傳統汽車為參照系,載重量越小,行駛里程越短,純電動汽車越占優;反之,氫燃料電池汽車更占優。氫能在客車、公交車、卡車、物流車、工程車輛等商用車上的應用是一大行業趨勢,而重型卡車尤其是35噸以上,則前景尤其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濰柴動力控股巴拉德的布局,正是出于氫燃料電池替代柴油機的前景。董事長譚旭光更是直接表示:氫能不太可能用于乘用車,燃料電池將成為零排放商用車的主要技術路線。
具體分析,氫燃料電池重卡有三大優勢和潛力:
首先,和純電動重卡相比,性價比優勢明顯。
大多數純電動重卡續航里程僅在300公里左右,充電時間超過一小時,極大限制了運營里程,若要增加里程,就要犧牲載貨量。而氫電重卡目前已能實現500公里以上續航里程,未來預期將達到800-1200公里,加氫時間卻只要10-15分鐘。
兩份指標放在“時間就是生命”的大貨司機面前,高下之分非常明顯。
其次,和傳統柴油重卡相比,環保零污染。
柴油重卡是空氣污染大戶,其保有量僅占車輛總量的3%,卻貢獻了53%的氮氧化物污染和60%的顆粒物排放。氫燃料電池以氫氣和空氣為原料,生成物僅有水,理論上完全零排放。
因此,以規模相對較小的重卡為切入點,可以撬動杠桿,極大改善環境狀況。
最后,和氫電其它應用場景相比,趨利避害。
加氫站看齊加油站、加氣站還是有希望的。重卡行駛路線相對固定,有條件集中布置大型加氫站,還能和港口、鋼鐵廠、化工廠等環節合作,一次性打通從氫氣原料到物流運輸的全產業鏈。
不過,這些優勢均是理想中的預計。目前,氫燃料電池重卡使用成本仍高于純電和柴油重卡,僅車輛價格就達到柴油重卡的兩倍,氫氣價格也較高,燃料成本甚至占到總成本的74%。
據業內專家估測,需要將車輛價格控制到20萬美元以下,氫氣價格要低于3美元/千克(即20元人民幣左右),此時氫電重卡使用成本為0.95美元/英里,低于柴油車0.97美元/英里,這樣才能在無補貼的情況下勝出,而尼古拉的高估值也才能真正兌現。
尼古拉的努力方向之一是和上下游產業積極合作,建設領先的氫燃料生態系統。根據其規劃,會先配置1200座氫站以滿足固定路線的需求,同時推出卡車租賃和捆綁定價等新商業模式,降低客戶的購買壓力和使用成本。
另外,尼古拉的內飾也是一大亮點:不像是“傻大粗”的重卡,倒像充滿科幻感的飛船。
基礎設施配套+新商業模式+科技范,尼古拉確實參考了特斯拉的成功之道,也為國產廠商提供了樣本。
歸根結底,要想真正大規模落地,“便宜靠譜加好用”才是硬道理,否則再多能“拯救地球拯救人類”之類的口號,也是白搭。前途很光明,道路也曲折,根本還是靠真干。
結語
其實,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阿波羅飛船上就使用了氫燃料電池;但因為成本瓶頸,隨后陷入長期停滯。直到90年代,日本和韓國接過研發大旗。而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此時的氫燃料電池,似乎站在了2010年鋰電池的位置。
而在這次峰會上,各大企業高管也對氫電產業的未來表示樂觀:氫燃料電池即將復現當年的鋰電池產業趨勢,在近兩年迎來爆發。當然,這種發展并不是將取代鋰電,而是相互配合,形成互補格局。
正如大會的主題“春寒已逝萬里晴,秋實迎來滿城氫”,氫電產業經歷迷茫與蟄伏,渡過疫情至暗時刻,即將迎來春天。下一家飆漲八倍的寧德時代,或許就會出現在參會的企業之中。
而且,氫燃料政策方面也很有亮點。鋰電池時代,補貼政策可謂是大水漫灌,產生了不少騙補的現象。而對于氫燃料行業,目前政策則是“以獎代補”,即誰先完成指定目標,誰就來領走獎勵。這會大幅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實現“政策呵護和自有競爭”的良性結合。
曾任奧迪高管、同濟大學教授,之后成為科技部部長的“中國電動汽車之父”萬鋼,在擔任863新能源汽車項目首席科學家時,承擔的就是燃料電池轎車部分。雖然之后與馬斯克的那次握手,先把特斯拉帶來了中國,但他對氫電技術仍是充滿期待。
去年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萬鋼表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將以接納電動汽車的方式,接納氫燃料電池汽車。
“現在該輪到氫了。”[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