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人工智能、新材料加速應用 ,“硬核”科技助力“戰疫”
日前,北京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主持。北京市科委副主任許心超在會上介紹了人工智能、新材料加速應用 ,“硬核”科技助力“戰疫”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004/412425.htm許心超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資源所在就是責任所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組建科技防控工作專班,市科委會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充分發揮北京科研優勢,加快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全力以赴為“阻擊”疫情提供科技支撐。
建立戰時工作機制,科研攻關支撐疫情防控
戰時情況下如何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如何快速響應需求,如何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完成攻關任務,給科技管理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市科委迎難而上,奮力擔當,建立了戰時工作機制,積極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在快速診斷、藥物篩選、疫苗研發,以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智能測溫系統研制、醫生在線咨詢平臺搭建等方面,加大協同攻關力度,確保在戰疫中打好科研攻關戰。
在信息技術和新材料領域,市科委優化科研攻關組織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在疫情一線加速應用。一是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緊密結合。以滿足疫情防控需求為目標,重在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快速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引入“賽馬機制”。優選多家科研單位圍繞同一個實際問題同時啟動應急攻關,確保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科研攻關任務。三是產品驗證與產品改進密切配合。產品開發過程中采取邊試用邊改進,邊檢測邊改進,邊改進邊認證,交叉前行,加快科研速度。四是科研與管理合力推進。市科委負責組織開展產品開發,并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中關村管委會等有關部門,以及產學研用相關單位,確保穩定生產、有序供應、規范使用,在全市層面實現了統籌協同、有序銜接。
1.研發AI影像輔助診斷產品,提升診療效率和水平
積極推動AI輔助診斷產品研發試用,支持推想科技、數坤科技、安德醫智等企業,推出了一批新冠肺炎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和新產品,為醫生提供了早期預警、快速篩查、鑒別診斷、病程進展分析等功能,并已在北京、武漢等多地上線使用。
2.開放AI算力算法,助力藥物和疫苗研發
推動AI算法、算力首次大規模應用到病毒類傳染病的研究和應用中,在病毒基因測序、疫苗/藥物研發、蛋白篩選等醫療器械和藥品研發攻關等多個方向,極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和應用投放的速度,病毒類傳染病智能化研究初具規模。LinearFold 算法已為全世界100多家新冠病毒研發機構提供技術助力。作為RNA結構預測領域40年來第一次重大提速,LinearFold算法可使整序列、整基因組的RNA結構預測成為可能,可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提速120倍,算法的開放與共享有利于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
3.研制AI識別測溫設備,加快不同人群體溫篩查
針對“三站一場”等公共場所人群規模大、密度高、流動快的特點,市科委緊急組織中電科技集團第十一所、格靈深瞳公司等單位,圍繞測溫需求啟動聯合應急攻關。在短短的8天時間內研制出非接觸智能測溫設備,并具有紅外與可見光雙光融合、智能辨識人臉、快速人體測溫、體表溫度檢測轉換、體溫異常報警、數據聯網分析、平臺顯示監控等多種功能,方便后續對體溫異常人員的查找和管理,目前已陸續在我市火車站、地鐵站、長途汽車站、飛機場等“三站一場”,物美、超市發等超市,和科技園區、企業等單位投入使用,累計達1600多臺,為有序復工復產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市科委會同市市場監管局、市計量院等有關部門,規范測溫設備使用標準,積極開展計量檢測,提高測溫設備使用效率。
4.研制可穿戴智能體溫計,加強對重點人群的體溫檢測
圍繞居家隔離、餐飲等重點人群體溫監測需求,組織北京微芯研究院開發可穿戴智能體溫計。該體溫計與普通的體溫計相比,具有檢測精度高、能夠在佩戴時間內連續監測體溫、監測數據聯網分析、平臺顯示監控、體溫異常報警、三級分層管理等功能。目前,在全市范圍內投入使用11700多臺,近日又新發放9萬多臺,將面向餐飲、美容美發、家政等行業高接觸人群,加大推廣應用力度。
5.搭建在線咨詢平臺,便民遠程問診
“北京市新冠肺炎線上醫生咨詢平臺”拓展了“診療服務”功能,已有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燕化醫院、北京長峰醫院和北京微醫全科診所等五家醫院入駐,匯集了299名醫生,在線提供問診、復診、開處方、送藥上門等服務。截至目前,主平臺和分平臺訪問量超過2700萬人次,診療服務訪問量超過4.6萬人次。同時,平臺向海外同胞提供免費咨詢服務,收到來自美國、韓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巴西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線咨詢36萬次。
1. 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加快新型口罩研制與生產
圍繞疫情防控中對高品質口罩的需求,組織北京時尚控股集團、北京化工大學等單位開展新型口罩研發和可重復利用民用口罩的研制工作。針對時尚控股集團研制中存在的版型不適問題,組織北京人臉識別企業通過中國人面部大數據分析,提供了9組典型三維面部結構;針對優化口罩過濾效果,原材料、零部件供應不足等問題,組織北京化工大學、中化北京橡膠院、北汽海納川公司等單位開展技術攻關,通過工藝優化提高口罩過濾效率,并保障材料供給。同時,從口罩的核心功能材料配方和工藝出發,組織北京化工大學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駐極聚丙烯材料,開發出的25克重熔噴布過濾效率達到89.6%,優于國內其他同類產品,可耐80℃熱水浸泡消毒5次。
2.搭建口罩檢測平臺,推動新型口罩快速投放市場
組織市勞保所,搭建口罩檢測平臺,針對市場主流應用口罩,選擇居家便利、操作簡單的高溫濕蒸、高溫干蒸、電烤箱烘烤、熱水浸泡等消毒方式,對400余批次一次性口罩進行多次消毒后的防護性能、病毒滅活、佩戴時長影響、電鏡形貌表征等檢測分析,形成適用于非醫用環境、安全、便利的一次性口罩再利用操作規范。同時,利用已搭建的口罩檢測平臺,為時尚控股等單位研發的新型可復用口罩,提供即送即檢的最高優先級檢測服務及技術咨詢。截至目前,平臺已為三家口罩研制單位送檢的1500多個口罩樣品及相關核心功能材料提供了檢測服務。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許心超表示,下一階段,市科委在人工智能和新材料領域將著力開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科研攻關機制常態化,把這次應急攻關中形成的好的科研機制,如“需求+問題”導向定題目,“科技+管理”合力推進等做法堅持做下去。二是科技助力管理精準化,進一步整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無線傳輸等先進信息技術,為社區管理、人員體溫篩查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撐。三是科技資源平臺長效化,把戰時積累形成的口罩檢測平臺、紅外測溫設備使用規范等科技資源和規范標準堅持用下去。
同時,市科委將進一步加快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技支撐體系和支撐能力建設,確保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堅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