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編輯觀點 > 全球原油價格暴跌,新能源的發展或將按下暫停鍵?

全球原油價格暴跌,新能源的發展或將按下暫停鍵?

作者:陳玲麗 時間:2020-03-19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近日來,因世界頭號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在“OPEC+”政策會議與俄羅斯談判破裂后發動全面原油價格戰,引發原油市場空前恐慌,導致石油價格大減25%。從而直接對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領域造成了巨大沖擊。從歷史數據來看,只要遇到石油或者天然氣的價格下降時,電動汽車的銷售就會遭遇放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003/411110.htm

“石器時代的結束并不是因為沒有石頭了,石油時代的結束并不是因為沒有石油了。”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出現超常規發展態勢,各國對的投資大幅度增長,新能源產能也急劇擴大。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超乎想象,許多可再生能源資源將逐漸變成商業項目。

但時至今日,新能源的提法仍然比較籠統,也沒有標準的定義。可再生能源發電是新能源發展的核心,風電是在技術和成本上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形式。進入新千年以來,新能源成為關系能源安全、氣候安全、經濟增長的重要問題。實際上,新能源中的各種能源形式很少是有人類從未開發、使用過的。 

新能源的發展背景

從不同能源形式的相互替代角度來看,相對于傳統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而言,新能源的形式為非常規能源或者非化石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能源形式。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發展新能源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替代傳統化石能源,以實現人類使用能源的可持續性。 

從不同能源形式的溫室氣體排放來看,傳統的化石能源是高排放(高碳)能源,其在燃燒過程中要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并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能源則大多為低排放(低碳)能源,因此又被稱之為清潔能源、綠色能源。

新能源獲得快速發展有三個關鍵的影響事件:

· 新世紀以來化石能源價格的高漲。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IPCC)在2007年發布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確認人類活動“很可能”(90%以上)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 始于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各國為了刺激經濟,都把新能源產業當做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能源要作為替代能源,實現人類擺脫化石能源依賴的目的;新能源要作為清潔能源,實現人類在用能過程中減少排放的目的;新能源要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人類擺脫金融危機陰霾,推動經濟增長的目的。 

原油價格暴跌對于新能源產業的影響

今年二月,本就受疫情影響電動汽車銷量大幅下降,到了三月油價的暴跌讓原本就慘淡的新能源行業愈加雪上加霜。原油的暴跌對于新能源產業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資源,無論是工業生產、交通運營還是家庭消費等方面,都對原油具有依賴性。所以,如果原油價格長期處于低位的話,很明顯會對新能源行業造成抑制作用。

在2014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也曾暴跌,并且持續了足有兩年的時間,彼時部分美國使用太陽能、氫燃料的企業受石油價格變動影響,轉向原油。不過,當時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由政策驅動,補貼后的純電動汽車在價格上有著天然優勢,汽油價格的波動對新能源銷量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新能源市場正處于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換的過程,補貼政策退坡導致新能源市場遇冷,汽油價格如果下跌勢必進一步影響消費者的購車選擇,對于新能源市場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短期來看,當新能源車只是簡單的動力系統替代的時候,原油價格的下跌會使得新能源汽車使用的成本比較優勢減弱,經濟性將會降低,對新能源汽車銷量產生一定影響。

長期來看,新能源車替代傳統燃油車的核心推動要素已從過往的節約出行成本,轉變為汽車智能化發展,原油大跌并不會改變這一行業發展趨勢。

從油價角度分析認為,油價下跌對國內新能源產業影響有限,因為國內成品油地板價機制使得后續即使油價低于40美金,用電成本仍明顯低于用油成本,但如果油價持續低于30美元,那么對國外新能源汽車銷售會形成一定沖擊。考慮到目前主要產油國維持財政盈虧平衡需要的油價在60美元每桶以上,因此判斷本次油價的暴跌很難持續性低于30美金,因此綜合來看油價下跌對行業的影響是短期的,并不具備持續性。

新能源產業的核心影響因素并非估值,而是發展趨勢。目前整個新能源產業鏈滲透率并不高,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未來的路還很長。

新能源發展是一項長期進程

新能源是未來能源行業的趨勢,這種趨勢是不可逆的,石油必定會被新能源所取代,只是時間問題,因為石油屬于非再生資源,無法重復利用,終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全球能源行業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每年花費在尋找、改善以及提供給消費者各種形式能量的資金投入就超過了 5 萬億美元。風能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它們的優勢,但從經濟上講是不能跟碳氫化合物相比的。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最近的一項分析估計,由陸上風力渦輪機進行的風力發電,成本是 97 美元每兆瓦時,約為天然氣產生同等電量所耗成本(EIA估計 63 美元每兆瓦時)的 1.5 倍以上。海上風力發電更貴,成本為 243 美元每兆瓦時。最便宜的光伏電池板發電,成本為 210 美元,比燃燒天然氣發電耗資的 3 倍還多。

可再生能源若真能做到比碳氫化合物便宜很多,那或許我們還可以對它將來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有較大比重保持樂觀。但即便如此,我們的能源結構發生整體變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對能源問題多有著述的馬尼托巴大學( University of Manitoba )特聘教授瓦茨拉夫 · 斯米爾(Vaclav Smil)在 2008 年的時候寫道:“所有的能源轉換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耗時數十年的長期進程。”

確實,在《獨立宣言》簽署后的 109 年時間里,美國能源的主要來源一直是木材,直到 1885 年被煤炭趕超。煤炭的王者地位一直維持到 1950 年,后又被石油所取代。

斯米爾還寫道, “現行能源的使用規模越大、替代能源的轉換規模越大,更替的時間將越長。”  斯米爾認為,雖然  “不燃燒化石燃料的社會是很理想……然而要發展到那一步,不僅要花相當高的成本,也需要足夠多的耐心:未來的能源過渡將會跨越數十年,而不是僅僅在幾年之內展開。”

如果世界上沒有石油這種東西,我們早晚也得把它給造出來。若要論能量密度、使用方便,適用場合、運輸容易,成本低廉、儲量豐富,沒有什么能比得過石油。電動汽車可謂時下話題的焦點,不過現在的電池也就是比愛迪生做出來的強一點兒。最好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也只有汽油的 1 / 80 。

能源的規模這一點極少有人討論。對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理解起來最棘手的一點。這么說并不不奇怪,看看我們常用的那些計算能源規模的單位:

石油論桶、噸、加侖和升出售;天然氣按立方米、立方英尺、英熱單位( BTU )及其他單位來測量和銷售;煤炭分長噸和短噸( 1 噸 [t] = 1000 千克 [kg] = 1.102 短噸 [ sh.ton ]  =  0.934  長噸 [ long.ton ] ),但其價格取決于一大堆其他因素,包括熱含量、灰分、硫含量,以及最重要的:煤礦和電廠之間的距離;電力銷售按 (千瓦 / 時) 計算, 牽涉的術語面更廣,包括伏特、安培、歐姆,還有焦耳、瓦、爾格、卡路里和英熱單位,事情變得愈發復雜。

我們需要一個更簡便的方法來衡量全球的能源消耗量 —— 目前大約是每天 2.41 億桶原油,這相當于沙特阿拉伯日產原油量總額的 29 倍。其中,有25個(相當于大約 2.1 億桶原油)是碳氫化合物提供的。此外,僅在過去的 10 年中,全球能源消耗已大約增加了 27 個百分點,或者說 6 個沙特阿拉伯的原油日產量。這些增加的能源消耗幾乎全部是由碳氫化合物所提供的。

科學家和決策者可以說 CO2 不好。我們可以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氫氣以及許多其他形式的能源生產。但少人愿意問及的是:我們要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找到相當于 25 個沙特阿拉伯輸出的能量,而且還是無碳的?

殘酷的現實是,我們不會。過去幾十年間,沙特投資超過數千億美元用于鉆井和修建基礎設施,以確保他們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國的地位。不要忘了,所有這些投進去的美元也讓他們產生了對能源的需求,正好是一個沙特阿拉伯的日產能量,約占全球能源需求的 3.4 %。

總而言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里,新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極可能仍將處于比重極小的一部分。



關鍵詞: 新能源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