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LED真的比LCD屏幕更傷眼嗎?
功能機走向智能手機時代,我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屏幕尺寸的革命,從最初1英寸單色顯示屏到如今屢見不鮮的6.0英寸顯示屏,手機所承擔的使命也由簡單的電話短信演變為了每個人鏈接世界的通道。無疑,越來越多的時間被這小小方寸的空間所占據,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在去年公布了一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長已經超過3小時,隨著時間來到2018年,這一時間有增無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002/409899.htm或許正是因為手機已經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個人設備,有關智能手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成為了不少人關注的焦點——在各大智能手機玩家的討論區域,你時常能聽到對于OLED屏幕傷眼的論調,而其中PWM低頻調光又被當做罪魁禍首被反復討論。
在iPhone逐步投入OLED懷抱,幾乎全部的旗艦產品都已經成為OLED受眾的當下,相信每個人都很想知道,這種顯示更為艷麗的屏幕是不是真的會對視力造成更多影響?
PWM低頻調光具有原罪
我們都知道,AMOLED顯示屏是一種自發光有機材料所組成的屏幕,它不需要LCD的背光板,當電流通過有機材料時,像素就會自行發光,因此相較LCD屏幕來說,AMOLED擁有更純凈的黑色、更高對比度等顯示優勢。
然而更為“理想”,也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AMOLED顯示屏的“傷眼說”更多來源于外界對于當前AMOLED制造商普遍采用PWM低頻調光的不滿。這里簡單解釋下PWM低頻調光技術。
所有的顯示器都具備亮度調節功能,但由于材質的區別,調光的技術各不相同,當前智能手機上最為主流的莫過于DC調光和PWM調光。LCD屏幕由于是依靠LED背光板發光,因此在智能手機領域,LCD屏幕大都采用DC調光,這是一種通過直接控制發光組件兩側電流大小以調節亮度的技術,當LED背光板兩側的電流越小,亮度則越低。
DC調光本身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方法,不過卻有著非常明顯的弊端——由于三原色波長各不相同,因此在極端低亮度狀態下,DC調光會導致難以避免的偏色情況,比如早期采用DC調光的LCD顯示屏,在低亮度下,會出現明顯的失色問題。
而DC調光與AMOLED屏幕則顯得更“水土不服”。前文已經說到,AMOLED顯示屏是一種依靠有機材料自發光的技術,因此其本身的顯示素質與屏幕材料的品控有直接關系,像素之間的色彩差異會非常明顯的展現。在DC調光下,早期的Galaxy S、S2、Note等機型會出現白色不均勻,嚴重偏色的問題。事實上這一問題即便到現在都沒有很好的解決,在XDA論壇有大神放出了強制開啟Galaxy S8 DC調光模式的內核,開啟后,Galaxy S8在亮度低于20%的情況下,依舊存在以上的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PWM調光才成為另一種選擇,進入了所有人的視線。和DC調光直接調節電流大小來控制亮度的做法不同,PWM調光的做法更為巧妙,我們知道開關光源會造成閃爍的現象,開關的速度越快,屏幕閃爍也會隨之加快,但當開關光源的頻率超出人眼極限時,由于所有畫面的亮度信息在人眼中相互疊加,因此頻率的快慢只會影響屏幕的亮度,這種通過快速開關屏幕光源來控制亮度的技術就被稱之為PWM調光(脈沖寬度調制)。
PWM調光的應用解決了AMOLED顯示屏早期的低亮度偏色問題,事實上也進一步提高了色彩的穩定度。
不過由于PWM調光是一種通過快速閃爍調整亮度的技術,即便人眼無法感知開關過程的畫面變化,但我們腦中卻會對這種現象做出反應,頻繁的閃爍更容易對雙眼兩邊的肌肉造成疲勞,從而刺激屈光系統進行聯動,加速視力的老化。由于當前所有三星出品的AMOLED顯示屏都采用了250Hz的低頻PWM調光技術,在屏幕亮度越低時,頻閃的速率變低,人眼能夠感知的可能性變大,因此更容易對敏感人群造成影響。
這就是PWM低頻調光技術與生俱來的原罪。
你以為AMOLED屏幕傷眼?但其實LCD屏幕也不能幸免
長時間使用PWM低頻調光的AMOLED顯示屏似乎的確會對視力造成影響,不過也別以為LCD可以幸免于難,即便有DC調光加持,它也同樣對視力有不可逆轉的影響——你無法忽視藍光危害。
和AMOLED自發光的模式不同,LCD屏幕采用了背光板+濾光片的組合成像,在主流技術中,不少LCD屏幕都會采用藍光LED背光板,而在其上覆蓋有紅色濾光片、綠色濾光片和無色濾光片,當藍光透過三種濾光片時形成RGB三原色。而這其中,藍色背光板所發出的光就包含有能量密度集中的短波藍光,當人類雙眼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就會造成傷害。
AMOLED真的比LCD屏幕更傷眼嗎?
事實上,自然界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短波光,它雖然具有不可見性,但卻會通過晶狀體進入人眼,和其他光一樣在視網膜成像。由于短波光具備更大的能力密度,穿透性又強,因此會直接穿透晶狀體直達視網膜,引發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萎縮甚至死亡,而這也就是黃斑病變的元兇。
對于兒童而言,這種傷害無疑更大,要知道,人類的晶狀體會吸收部分藍光而漸漸變得渾濁從而形成白內障,而兒童的晶狀體更為清澈,無法像成年人那樣有效抵擋藍光,因此藍光對于兒童的影響更為嚴重。
技術本身無錯,使用習慣影響更大
在醫學意義上,眼睛作為人體的器官之一,即便是正常使用,它的功能性也在無時無刻地消耗,而視力的衰退常常不在于技術或者事物本身,更在于非正常的日常習慣。從上述的技術分析不難發現,以技術層面,無關是LCD還是AMOLED,對于視力的影響都是普遍存在的,至少在智能手機領域,很難說哪一種屏幕更有害。
即使LCD黨高舉PWM低頻調光有害的大旗,也無法徹底證明AMOLED屏幕對視力有影響,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使用手機的習慣,用眼衛生以及個人對屏幕亮度色彩感知都會產生差異,這些因素都會令人產生舒適或不舒適的情緒。毫無疑問,最終需要注意的仍是使用習慣,比如用戶應該盡量避免長時間注視手機屏幕;在漆黑的環境下減少LCD和AMOLED低亮度的觀看時間,如果有深夜閱讀習慣,也需要打開一盞別的光源來中和頻閃;在眼睛出現干澀時使用眼藥水滋潤雙眼等等。
宇宙定理決定了時間只能往前無法倒退,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更多生活的便利,也必定將改變人類幾千年來適應的生活法則。而在移動支付、碎片閱讀以及社交都要依賴手機的今天,市場也將對我們提出新的挑戰。根據三星官方預估,憑借討人眼球的色彩顯示效果,到2020年,AMOLED不僅將占據幾乎所有高端市場份額,整體的市場滲透率也將達到65%,不知道屆時LCD黨是否已經做好放棄使用高端手機的準備?
有錯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類偏執確信的本身,真的別讓愚蠢的原教旨主義奪走你了解新世界的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