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轉型高科技 泰國電子制造業沖鋒東南亞
由于該國經濟穩定,相對發展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及有競爭力的投資誘因,為泰國制造業吸引了國內和國外業者的穩定資金挹注,是東協(ASEAN)最強大的制造基地之一。最初聚焦在汽車制造以及簡單電子和食品產品的基礎工業領域,為該國未來往價值鏈上端爬升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為政府提供了一個出口導向的營收流,以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以及金融獎勵措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11/406901.htm依其規模計算,泰國制造業的規模約為躉售和零售貿易的2倍,以及約為農業的4倍。制造業雇用了將近20%的人力,僅次于雇用將近30%人力的農業。由于制造業在泰國扮演的重要角色,其成敗決定了該國的經濟表現。過去只要制造業大幅成長,泰國經濟皆有不錯的表現。
因此,制造業以及工業在泰國的經濟成長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多數制造的產品均為出口產品,因此每年為泰國帶進了巨額的收入。該國主要產業包括:旅游、紡織和服裝、農業加工、飲料、菸草、水泥、珠寶以及家電等輕制造、計算機暨零件、IC、家具、塑料、汽車以及汽車零件。
致力轉型高科技 為全球第二大計算機硬盤出口商
在成功走過基礎天然資源開發并轉型為基于生產效率的模式后,泰國決策官員希望在發展上采取下一個做法,亦即不只建立一個更多元且獲利的工業以及出口基地,還要遏止該國所得差距擴大的趨勢。因為深刻了解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經濟發展放緩時把很多新興市場給綁住的危險,泰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廣全新的高科技產業來幫助推高所得。
2016年推出的泰國4.0工業發展計畫讓這些概念具體化,強調透過推廣投資先進科技驅動產業來建立創新產品的能力,以讓以生產為基礎的經濟轉向以服務為基礎的經濟。換言之,長期而言,泰國的工業發展計畫正在瞄準發展一個更高價值,且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若就整個制造業而言,泰國重要且成長快速的制造業包括機械暨電動工具、家具以及木制品、罐頭食品以及塑料產品,而其主要出口產品則為IC以及零件、硬盤、電器、壓縮機、行動電話設備、汽車以及汽車零件等高科技產品。泰國也是全球第2大計算機硬盤出口商,并制造用在個人計算機的零組件。該國生產全球大約3分之1的傳統硬盤(HDDs),包括希捷(Seagate)、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東芝儲存和電子裝置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Storage & Devices Solution)以及日立環球儲存科技(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GST)等均為設廠當地的HDDs制造商。
電子業作為泰國主要出口營收的來源,在該國經濟上扮演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事實上,電子業已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區域領導商,讓泰國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子組裝基地之一。
泰國擁有超過2,300家公司以及40萬名員工。其2017年的消費電子產品營收達到8.39億美元。該國也是東協最大的電器生產基地,以及全球第二大冷氣制造商,第四大電冰箱制造商。智能型手機是當地居民的最愛,而可變形計算機、智能型手表以及無線喇叭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
和中國大陸一樣,泰國從事很多組裝工作,并分包制造以生產零組件。近年來該國嘗試制造計算機、晶圓制造廠等更多高科技工廠。惟該國電子產業亦面對來自大陸、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競爭。
泰國多數電子工廠集中在曼谷地區,普吉島以及一個軟件園區。Hana Microelectronics PCI是泰國最大的存儲器芯片組裝廠。美國大型電子公司ACT Manufacturing、IBM、Fujitsu以及Read-Rite也在泰國設廠。Panasonic在泰國制造電子零件、汽車音響設備、電冰箱、電鍋以及其它產品,日立(Hitachi)在其泰國廠制造蘋果(Apple) iPods所需的磁碟驅動器。
泰國電子業規模僅次于汽車業,是該國最強大的制造業之一。其電子業領先當地,包括Sony、Hitachi、Mitsubishi以及Panasonic等日本業者以及Electrolux、Schneider Electric、Honeywell、Emerson Electric、Carrier、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以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數百家歐美以及韓國業者已在當地設廠。
雖然身為主要電子暨計算機零組件的主要生產商暨出口商,不過該國的出口額卻因為經濟成長放緩、區域競爭對手的競爭增加,以及部分零組件因為技術持續創新導致需求下降。舉例而言,智能型手機以及平板使用更新且更高階的技術,而需要比體積更大的筆記本電腦以及PC更小、更強大也更快速的零組件。過去為HDD主導的資料儲存領域,現在則逐漸轉向輕巧的固態硬盤(SSD)。
泰國過去已經證實其為組裝以及測試HDD、IC以及諸如印刷電路板等電子子組件的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地點。日本的Fujitsu、韓國的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美國的Seagate、荷蘭的Philips Electronics已在當地設立了生產、組裝、測試或是研發的基地。
東南亞最大汽車生產商 推電動車發展激勵措施
很多日本公司在曼谷郊區以及其它省區設廠。根據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日本是泰國最大的投資國暨最大的貿易伙伴。對日本的車商以及電器制造商而言,泰國為一主要生產基地。目前泰國有超過7千家日本公司,雇用超過70萬名泰國勞工。過去幾10年來,泰國成功追隨了日本的雁行(Flying Geese)發展模式,在提升生產技術方面展現了長足的進步。
泰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以及東南亞、中東以及澳洲的制車服務中心。該國是僅次于日本以及韓國的亞洲第三大汽車出口商。不過近年來已被大陸超越。在泰國市場銷售的潛力,是吸引很多車商在泰國設廠的原因之一。
無獨有偶,該國于2017年3月推出電動車生產和采購的全新激勵措施。其激勵的生產項目包含3種車輛:油電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電池電動車,所提供的激勵規模則依車商使用的技術而定。目前本田汽車(Honda)、豐田汽車(Toyota Motor)、日產汽車(Nissan Motor)、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以及鈴木汽車(Suzuki Motor)等車商均已在當地設廠或設立辦事處。
值得留意的,是東南亞的制造技術以及學習能力仍舊落后大陸。舉例而言,泰國和馬來西亞為了出售零組件給瑞士手表制造商,花了10年的時間打造金屬制品所需專業、生產基地以及基礎設施,而大陸只花了一年就接管了這項業務。據說有部分在泰國設廠的公司已將其營運轉回大陸。
利用機器人生產 為東協制造業創造高達2,75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
利用泰國工業4.0,泰國政府計劃擁抱一個驅動創新的經濟。該國根據其現有的專業,透過投資機器人革命以成為自動化驅動的未來的先鋒。
其東部經濟走廊(EEC)的一個核心目標,是讓泰國450億美元基礎設施發展計畫,透過現代物流系統、生態系統、智慧城市以及人力資源的發展,來培育機器人以及自動化等目標產業的成長。為了發展這個產業,泰國政府于2017年宣布投資機器人發展計畫60億美元,包括成立專注在機器人創新的中心。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認為,泰國是一個重要且一直在成長的機器人市場。不只因為該國制造商每年購買多達4,000個工業機器人,而且制造業也繼續快速成長。
為了刺激企業投資泰國,泰國政府為幫助該國自動化的科技夢想家提供慷慨的獎勵,不論這些夢想家是透過投資、培育新人才或是進行研發。諸如瑞士的ABB、德國的KUKA以及日本的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均已擴大其在泰國的營運。ABB的高層曾說,在泰國設立ABB作為支持鄰近國家的中心,是該公司所作最成功的戰略行動之一。
根據思科(Cisco)委托A.T. Kearney所做的加速東協工業4.0:針對制造商的一份行動計畫(Accelerating Industry 4.0 in ASEAN:An Action Plan for Manufacturers)研究,顯示2018年東協制造業規模為6,700億美元,約占東協GDP的21%。此一數據將在2028年前達到1.4兆美元。工業4.0對東協制造業帶來的附加價值高達2,500億~2,750億美元,而泰國制造業未來10年將只能創造50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
根據該研究,泰國透過擁抱工業4.0技術,將使其制造業的生產力在2028年額外增加500億美元(1.6兆泰銖)。
目前泰國是東協第二大制造商,其制造業規模對該國GDP貢獻金額在2018年達1,451億美元,僅次于印尼。食品、飲料以及菸草,電器以及電子產品,以及摩托車和零件是貢獻泰國制造業最大的3個產業。
泰國制造業希望脫胎換骨 走上韓國之路
總的來說,泰國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以及正在改善的基礎設施,應能繼續鞏固該國做為主要區域工業生產商以及出口商的地位。該國最近發起進一步推高制造業在價值鏈的位置,并打進科技驅動以及以服務為基礎的經濟的努力,將是該國走出中等收入的關鍵,并將視泰國4.0倡議在吸引新產業的投資上有多成功而定。
猶記得1980年代,韓國是運動鞋以及廉價紡織品的主要制造商。時至今日,這些產品已經變由大陸、泰國以及印尼制造,而韓國則已轉型為半導體以及其它高科技產品的制造商。現在泰國就是希望能夠走上和韓國類似的一條路,提升自家制造業的科技含量,以朝高科技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