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三十年:蒂姆·伯納斯-李和改變我們生活的創造
03 編織萬維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3/398437.htm最近,恰好在反復地重讀蒂姆·伯納斯-里所寫的《編織萬維網:萬維網之父談萬維網的原初設計與最終命運》,還特別把英文版找出來對照閱讀(在微信公眾號對話框回復「WWW」,獲得《編織萬維網》英文版PDF)。
這本書,即便到今天看,也不容易,我摘錄這幾天在反復琢磨的最后一章片段,伯納斯-李的思考,我們現在仍需要繼續:
未來的萬維網能否改變人們在一個小公司、一個大組織和一個國家中一起工作、增進知識的方式?
如果它適用于小團體及更大規模的群體,那么它是否能被用來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知道萬維網能讓我們加快工作速度,但它是否能使社會發展階段發生改變,創造一種新的工作方式——而那究竟是福還是禍?
關于全球的創造性大腦:
萬維網在直覺和分析能力上都對人們有所幫助是很重要的……。
擴展直覺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頭腦中同時會有數千個短暫的關聯。要實現群體直覺,萬維網將不得不捕捉這些線索——沒有經過明顯理性思考或推理的不成熟的想法,就像我們通常所做的那樣。
直覺行動出現的條件是,某人在跟蹤許多彼此獨立的人的鏈接中發現了一種相關性,并創造一種記錄它的快捷鏈接。只有當每個人在瀏覽中都創造鏈接時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編寫、創造鏈接和瀏覽必須完全結合起來。如果有人發現一種關系但沒有創造鏈接,這對個人無所謂,對群體則是不利的。
要實現這一點,萬維網必須很好地連接到一起——“分離程度”較小。
我們必須確保萬維網能獲得創造新的直覺鏈接的人的反饋。
如果我們成功了,創造性就將在更大和更多樣化的群體中出現。這些高級思維活動,原來只發生在一個人的頭腦中,而現在將出現在更大、更相互聯系的人群中,似乎他們在使用同一個直覺性的大腦。
……這正是萬維網的夢想。
這是我們至今仍為實現的夢想。
當然,我覺得伯納斯-李當時提的一個疑問依然在,甚至可以擴大到所有的方面,不只是局限在工作方式:
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Will that b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我們知道的是,蒂姆·伯納斯-李,至今仍在努力,讓互聯網變得更好。
04 蒂姆·伯納斯-李的三個階段
從發明萬維網開始,他的人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互聯的文本
從1989年到1999年,他重點在發明和推廣互聯網。
第二個階段,互聯的知識
從1999年到2009年,他的目標是讓互聯網能進一步升級,讓知識能夠互聯起來,這是所謂的語義網。
第三個階段,互聯的社會
從2009到現在,他的重心是推動數據的開放、安全與隱私。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公司控制了個人數據,但卻建立了不能互聯的數據孤島,數據的集中導致了包括它們濫用這些數據,虛假信息泛濫、誤導網民。他做了很多事來推動互聯網的進一步變革,讓數據重新回到個人手中。
蒂姆·伯納斯-李的開端:關于一篇信息管理的論文《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
我們普通人現在都不怎么做知道蒂姆·伯納斯-李,這或許就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特點,創造它的那些人絕大多數都在隱在幕后:
比如1958年撰寫互聯網奠基石性的論文的里克雷德(J.C.R. Licklider),這篇文章帶來互聯網前身阿帕網;
比如在1974年發明互聯網基礎協議TCP/IP的溫特·瑟夫(Vint Cerf)和鮑勃·卡恩(Robert Kahn);
比如在1991年僅僅為了好玩而開發一個玩具般的操作系統、現在是網絡最重要的操作系統Linux的瑞典大學生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
比如在2008年撰寫了《比特幣白皮書》和開發比特幣系統,開啟了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的中本聰,到現在,我們連他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都不知道。
他們搭建了舞臺,把舞臺留給了我們所有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