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黔驢“機”窮時代,如何蹭數字經濟熱點?

黔驢“機”窮時代,如何蹭數字經濟熱點?

作者: 時間:2019-03-04 來源:網絡 收藏

  MWC2019(2019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已經進行到最后一天,對國內的觀眾來說,各家主流手機廠商的新品展銷無疑是整個大會最重要的看點之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3/398181.htm

  除去開幕前一天,以售價17500塊大洋刷屏的華為折疊屏手機之外,諾基亞的“密恐五攝”、LG一頓操作如施法的“掌紋控機”,以及賣手機不忘給AIoT引流的小米都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折疊屏們”爭奇斗艷,終究只是販賣概念的前戲。雖然目前標準、基建尚未落地,但也不妨礙各大廠商以此投石問路,在乏善可陳的智能手機市場激起一點漣漪,惹人耳目。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手機出貨量14.049億臺,同比下降4.1%;而全球手機位居前兩把交椅的三星和蘋果,出貨量也均不及預期。就國內而言,2018年國內智能機整體市場出貨量不足4億臺,同比下滑逾10%。其中固然有宏觀經濟下行、消費疲軟等外因掣肘,但手機廠商創新乏力的內在因素同樣難辭其咎。

  和自主創新的笨功夫相比,還是那些年蹭過的熱點更像“聰明人”的做法。

  手機=老板的餅

  “啊——5G,你比多一G”——岳云鵬(誤)

  5G恐怕是豬年第一個熱點,緊鑼密鼓的政策動向板塊落到資本市場是連續數日拉陽線的5G板塊,以邦訊技術、佳力圖、貝通信、東方通信等為代表的概念股漲停,連之前奄奄一息的中興通訊也在借勢回春。

  雖然“5G商用之年”尚未正式啟幕,但5G手機已經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了。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將有13款5G手機面世,華為、一加、小米、“藍綠陣營”、三星、索尼、LG等國內外頭部廠商齊齊整整。

  最先行動的巨頭是三星。2019年2月21日,三星選送的5G手機Galaxy S10正式發布。這款5G手機里面能體現“5G”的部分就只有簡單明了的一句話賣點,即“支持未來5G網絡的連接方式”,至于能不能支持、支持后會怎樣,統統不知道。相比之下,Galaxy S10的屏下指紋技術和給其他同款設備充電的“黑科技”看起來有趣的多。

  其后,華為、小米、諾基亞等廠商紛紛攜帶自研的5G手機在MWC2019粉墨登場,隨處可見的5G標語為通信大會定了調。因iPhone手機銷量下降負面纏身的蘋果缺席本次大會,網傳其將于2020年攜帶自研5G芯片姍姍來遲。

  5G手機固然戲多,奈何某些通信運營商似乎也很配合。據媒體此前報道,美國第四大通信運營商Sprint日前控訴美國第二大通信運營商AT&T“誤導客戶相信其目前提供的服務是5G”。報道稱,部分AT&T的手機上已經顯示出了“5G E”標識。

  顯而易見,“G”的發音以“E”的尾音結束,和“E”的尾音連讀很容易混淆5G,造成誤聽,讓用戶誤以為是5G。“原告”Sprint表示“5G E”是一個虛假和誤導性的用語,而全美第一大通信運營商Verizon則直言“5G E”是偽概念,“更像是營銷人員、企業宣傳和無線網絡運營商的胡說八道”。

  但是據報道,飽受質疑的AT&T目前已經為共計17種設備提供了“5G E”圖標,還計劃不久后將把“5G E”的圖標添加到覆蓋400個市場的更多款的手機產品中。

  “5GEvolution或者5GE標識的目的,只是讓客戶知道他們的設備何時處于速度高達LTE標準速度兩倍的區域,我們很高興將它交付給我們的客戶”,杠精AT&T對此如此表示;簡單來說,大概是表達了一個“希望用戶能在真正的5G到來之前先熱熱身”的意思。

  在和3G的網速無差、標準沒出、基建懸空的當下,5G手機就像老板的餅一樣,很大很圓很好吃,但就是不頂餓。因此,與其在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情況下就用偽概念薅羊毛,不如像華為Mate X折疊手機、Galaxy S10的同期生Galaxy Fold以及小米雙折疊屏手機一樣,繼比長比寬比劉海短之后,比比誰更“彎”來得實在。

  AI手機=升級版美圖秀秀

  “AI美,讓人變得貪心,直到等待失去意義”——楊丞琳(誤)

  同5G手機一樣,即便人工智能至今依然是個有想象力的概念,但人工智能手機倒是不新鮮了。在去年3月份的MWC上,三星、LG、華為、榮耀等各大手機廠商打出的AI旗號,結結實實引領了一股貫穿2018全年的“AI手機”熱潮。

  比如,由華碩選送的ZenFone 5和ZenFone 5Z,號稱使用了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其中,能通過監測用戶的充電習慣來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技能,被稱為“人工智能充電”;而在用戶不盯著顯示屏時,系統會自動降低顯示亮度的功能,則是“智能顯示屏”。

  然而,比起這些“前人工智能”時代就能做出來的無關痛癢的功能體驗,更值得好奇的恐怕是“華碩竟然還在做手機?”這個問題本身。

  作為最早引入AI概念的世界大廠蘋果也僅僅是在AI的道路上蜻蜓點水。

  比如,蘋果公司在早在iPhone4S時代就搭載了“Siri”,一款開啟調戲手機新大門的人工智能語音服務。出道至今8年,Siri已經被看起來更潮的echo、小愛同學們奪去了不少風頭,成為智能語音教父一般老成沉重的存在,還不免因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而被質疑并非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產品。

  2017年,iPhone X聲稱搭載了“FaceID”技術,用以進行人臉識別驗證,并針對機器學習技術對芯片的需求,專門設計了聽起來頗為硬核的A11芯片。但從用戶體驗來說,這依舊只能算是一些七零八落的人工智能功能,并沒有促進人臉識別、語音問答的進一步普及,總體來說鮮有新意。

  和這些“劃水”的AI手機相比,只有華為的Mate20 Pro著實在社交平臺收獲了一波關注。先是通過“土撥鼠自測卡路里躲避老鷹捕食”的創意視頻引起社交媒體傳播,而后自然而然的亮出以“AI卡路里識別”、“AI智慧購物”為代表的AI 賣點。

  但最受關注的依然還是朋友圈攝影愛好者熱衷的拍照效果。僅拿AI來說,Mate 20 Pro有一項“AI人像留色”功能,即主體在畫面中行走時,呈現出背景趨于黑白,只有被攝主體的顏色被保留的成像效果。此外,還有一些基于開發者可共享的“HiAI”工作空間的App,也在豐富手機的影像功能。

  比如能將普通照片轉換成多種藝術大師風格畫作的App“Prisma”,應用HiAI芯片NPU可以提升作品生成的速度;以及一款名叫“AI小詩機”,用于自動給照片配詩的應用,背后是HiAI 美學評分、圖像超分辨率能力等技術的支持。

  當姑娘們沉浸在“整條街最靚的崽”中不能自拔時,或許都忽略了其中AI帶來的本質功能——左不過就是“拍個照”而已,甚至和浩如煙海的修圖App通過算法修改圖片的技術含量相差無幾。

  同樣套路的還有小米的“AI裸妝美顏”,vivo的AI美顏。

  裹上新技術的舊功能依然能在營銷上取得巨大的勝利,或許只能說明美圖秀秀們還不夠努力。

  區塊鏈手機=一坨冷掉的礦機

  “對韭當割,人參幾盒;幣如朝露,區日苦多”——曹操(誤)

  直到區塊鏈入了土,可能都沒有多少人知道竟然還有手機廠商尬蹭過這個不明所以的熱點。

  2018年初,有媒體報稱,一家注冊主體在瑞士的區塊鏈公司“Sirin Labs”曾經試圖開發一款名為“FINNEY Smartphone”的智能手機。Sirin Labs號稱該款手機基于其自研的“SIRIN OS”區塊鏈系統,并且想要購買這款手機還必須使用Sirin Labs的虛擬貨幣SRN來支付。

  可惜在測評SIRINOS的特別之處之前,SRN就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蒸發掉7成,交易量也從每天7600萬美元的巔峰跌至1100萬美元。在破發的幣價面前,是這款手機堅持999美元定價的倔強,和iPhone X賣的一樣貴。

  幾乎同時,一家從以太坊硬分叉出來的以太霧基金,宣布跟國內名不見經傳的糖果手機共同推出號稱第一款區塊鏈手機的“創世版區塊鏈手機”。官網顯示,該款手機旨在通過讓用戶主動共享閑置帶寬和存儲空間,從而獲得“糖果積分”獎勵。

  簡單來說,該款手機相當于一個小型礦機,主要賣點在于用手機中一塊僅有3000毫安的普通電池,挖一種幾乎沒有價值的山寨幣。而在此之前,以太霧基金就已經因為夸大項目指標等問題,導致其Token被數字貨幣交易所Gate.io拒之門外。

  非主流廠家興風作浪,主流廠商也在蠢蠢欲動。

  前腳是2018年開年,傳統家電企業長虹推出區塊鏈手機“長虹 R8麒麟”,該款手機系長虹與“俠客微手機團隊”合作研發而成,原理上和糖果手機大同小異;亮點在于“俠客微手機團隊”的主業是地下刷機的手機群控系統,多次被報為公號刷閱讀和點贊提供作弊服務......

  后腳是聯想在2018年3月20日發布了同樣號稱是“全球首款區塊鏈手機”的“聯想 S5”,至于區塊鏈技術的體現,只有在支付區域系統底層有所“應用”,具體細節、上線時間一概沒有,還不如糖果手機的“區塊鏈應用場景”看起來完整。

  冒著晚節不保的風險強行嫁接區塊鏈,知名廠商似乎是看中了迅雷玩客云的路數。玩客云本來只是一款私人云盤,自從有了能上交易所的“玩客幣”(后改稱“鏈克”)做激勵,玩客云隨即創下了淘寶眾籌價總金額突破千萬的記錄。

  “玩客云們”給了糖果區塊鏈手機漲價60%逼近4000元高端機,長虹R8以千元機的配置叫價2999元的底氣,但就像一劑喪尸病毒,表面上可以讓一切陳舊的商業模式起死回生,卻改變不了行尸走肉的事實。

  除去區塊鏈,所有的概念都是如此。



關鍵詞: 5G 4G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