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云服務企業出海五年的冰與火之歌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到:企業是經濟成長、擴張和改變的具體器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2/395942.htm這句話拿來描述中國科技企業的出海再合適不過了。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幾年在國內極度擴張,處于業務拓展、公關需要,出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消費互聯網企業和以云服務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引領了出海浪潮。相比較而言,消費互聯網的企業出海并沒有那么順暢,他們面對海外市場有點摸不著頭腦,并不理解海外市場用戶的消費習慣,很多都遭遇了滑鐵盧。
著力B端的云服務企業顯得更為扎實靠譜,心態更加成熟,一步一個腳印站穩了海外市場。
這5年來,從阿里、騰訊、華為這樣的巨頭,到SaaS+PaaS領域的垂直細分企業,以及企業級市場云服務市場的佼佼者,中國云服務企業呈現了完整的出海譜系,其中的得失值得今天回味總結。
三波出海浪潮
一個產業是否走向成熟,一個行業是否誕生巨頭,出海、開發國際市場是非常核心的特征之一。在2018年前,中國云服務企業出海經歷了2波浪潮。
第1波是2014年以阿里云為代表的IaaS基礎云服務商出海。
短短3年時間,國際市場就形成了所謂的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Alibaba Cloud)的市場格局。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在今年11月發布了一份全球公共云計算份額報告,報告顯示,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繼續位居全球市場前三,份額分別為51.8%、13.3%和4.6%。

坦率說,阿里云在其中占據的市場份額并不高,并不能構成三足鼎立的說法,但是之所以被稱為“3A”是因為,中國企業第一次在云服務這個“哥德巴赫桂冠”上切走了一塊蛋糕,這已經足以說明中國云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第2波,2016年以東軟、金蝶為代表的SaaS+PaaS服務商出海。
這批企業出海,主要原因還是它們大多數是老牌IT解決方案與IT服務供應商,國內長期耕耘,一些企業不管是品牌、服務、產品都已經相對成熟,再隨著一帶一路的政策號召出海開拓,目的真的是為了獲取海外市場,某些企業則是趁此機會渾水摸魚,借助政策自我公關,炒高股價。
2018年中國云服務企業再次迎來第3波出海浪潮。
2016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從高速成長期進入成熟期,國內幾乎所有企業都在尋求管理升級,企圖通過內部流程、管理優化的方式提高效率,一批企業云服務企業崛起,如上上簽電子簽約、七牛云、涂鴉智能等。
經過2年驗證后,這批企業又集體出海,他們作為細分市場的佼佼者,都開始征戰國際市場。
像上上簽電子簽約作為電子簽名行業領頭羊,今年下半年就開始籌劃進軍國際市場,并把第一站放在擁有歐洲最大互聯網市場的俄羅斯。在中俄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關口,選擇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時刻,與當地電商平臺UMKA達成合作,實現中俄電子合同的第一簽。七牛云則是通過CDN服務,幫助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
三波出海浪潮下來,中國云服務企業出海從公有云到行業云再到私有云,從Paas、Iaas再到SaaS,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的市場覆蓋。
雖然其中魚龍混雜,但至少已經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海外客戶在使用中國云服務企業的產品,中國互聯網企業也隨著中國云服務的保駕護航進入海外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