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產業看好 四大家族迎來中國挑戰者
在“機器換人”的浪潮中,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一片欣欣向榮,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作為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國自然也不另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1/395081.htm但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國外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中國公司只是邊緣角色。技術能力短板等多種因素使得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仍然處于落后地位。國內許多機器人領域的公司都試圖成為這一現狀的挑戰者,2014年成立的上海節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節卡)也是其中之一。
節卡此前已獲得了和君資本1500萬元的A輪投資。在看到了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協作機器人這一當前新興細分市場的機會后,依托國內專業機器人研究機構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技術能力,不久前,節卡正式推出了最新的一款小助系列協作機器人,希望借此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巨頭實現錯位競爭。
協作機器人的機會
“在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企業幾乎不具有任何優勢。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薄弱,市場上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是以集成為主,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全部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節卡創始人李明洋稱。
李明洋所指的正是眼下火熱的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毫無疑問,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業最具代表性的裝備產業,在各國發展均受到重視,全球工業機器人近年來銷量保持持續的高速增長。
通過統計數字可以窺視到這一市場的勃勃生機。據統計,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29萬臺,同比增長14%。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9萬臺,同比增長31%。預計未來十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平均增長率將保持在12%左右。
但面對這樣一個市場,中國企業在其中作為的空間卻并不大。在世界工業機器人業界中,以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最為著名,它們也被稱之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在中國市場,它們同樣也是舉足輕重,幾乎占據了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階領域。
李明洋稱,由于它們掌握了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以至于同樣的產品,它們會以高出國外價格數倍的價格賣給中國廠商,而中國廠商也只能無奈接受。
李明洋也是從事智能裝備集成業務的代表之一,但盡管技術差距巨大,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巨大市場機會依舊讓他異常興奮。三年前,當協作機器人概念開始出現時,李明洋認為看到了機會。
協作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安全的與人類進行直接交互的機器人。一般來說,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的操作相對較為簡單,價格上也比傳統工業機器人“親民”的多。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在個體大小上就跟它不在一個檔次。為了達到“協作”的目的,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工作距離就不能太遠,因而,協作機器人尺寸都是偏小的,甚至可以直接放置在正常工作臺。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一個新興的細分領域,由于協作機器人在使用時具有靈活性更強、門檻相對更低、性能價格比更高等特點,這一新興的細分市場被認為潛力巨大。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一份《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行情和當前發展狀況》最新研究報告,2015年至2020年期間,協作機器人行業有望增長10倍,從2015年的接近9500萬美元升值2020年的超過10億美元。而且,不單單是ABI,據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估計,到2025年,全球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去年的1.16億美元增至115億美元,這將大致等同于目前整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規模。“在傳統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們的機會太有限了,國外企業幾乎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在協作機器人市場,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甚至看到了超越‘四大家族’的機會。”李明洋稱。
李明洋相信,協作機器人市場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尤其是中小企業自動化的需求。以中國為例,中國數千萬的中小企業都在面臨著人力成本上升,自動化浪潮來襲的考驗,而低成本、低門檻的協作機器人顯得頗有吸引力。
同一起跑線的競爭
雖然機器人“四大家族”也在協作機器人領域有所涉獵,但其重視程度并不如對待傳統工業機器人那般,技術能力也并不具有領先優勢。“協作機器人領域我們和國際巨頭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完全有能力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李明洋稱。
2014年,當節卡應運而生時,作為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李明洋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學的機器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已有38年歷史,是我國最早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發的專業機構之一,技術能力雄厚。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朱向陽是我國機器人領域的知名學者。
在李明洋等人的努力下,隨后,節卡與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聯合智能裝備研究中心,進行機器人本體核心技術的前沿研發。而朱向陽也成為了節卡聘請的科學顧問團隊中的首席科學家。在具體合作過程中,節卡與交大的校企聯合研發中心負責樣機等原理性研發,節卡企業自身研發中心負責樣機到商品的市場化工業化研發。
經過三年時間的研發和調試,節卡的協作型六軸機器人不久前正式發布。這款名為小助的機器人,使用了一體化關節技術,對電機、減速器、驅控板等進行了整體優化,減小了機器人本體自重,7Kg載重規格的協作機器人自重也僅為21Kg。節卡對其定位是給眾多生產、加工行業提供通用的技術和產品,再結合不同產業的特性進行適配,滿足各類企業不同的生產場景。“對于乳品行業,我們的一臺小助協作機器人可替代6名工人。對于化纖行業,則可替代近20名人力。因此用戶可在半年至一年間收回機器人本體的投入成本。”李明洋稱。
值得一提的是,學習使用門檻高一直是工業機器人產業中都還沒有來得及正視的問題。
除了在機器人本體上的技術突破外,節卡也試圖在小助機器人身上加入一些互聯網思維,它希望通過無門檻、傻瓜式的操作大大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將機器人市場的用戶擴展到更廣泛的市場。
李明洋稱,小助機器人幫助用戶可以輕松的實現對機器人的“傻瓜式”操作。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操作和調整都需要專業編程語言,使用門檻極高。對于一個有專業知識的人員來說,也需要一定的學習時間才能掌握它們的使用方法,效率非常低。為此,節卡專門開發了一套使用模塊,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終端APP/PAD,即可進行編程作業,操作界面更加友好簡單。在產品使用的技術壁壘消除之后,眾多中小型商家甚至個人或家庭,都能成為小助機器人的用戶。
在價格亦是節卡認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巨頭進行較量的“武器”之一。李明洋透露,普通工業機器人價格昂貴,通常需要數十萬元。小助機器人量產之后,價格將大幅度降低。目前,小助機器人已經在節卡的原有客戶群進行推廣,這將帶來近兩百臺的訂單需求。
比如在乳制品的冷鏈生產領域,由于產品的品類變化快,通常都是由人工而不是傳統工業機器人進行包裝。小助機器人適合小批量、多批次的生產場景,可以對夜班工人進行替代。未來,小助機器人還將更大范圍地進行市場推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