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的 IoT中場戰事
2018年,互聯網圈兒大事不斷。小米與美團點評高調上市,拼多多與趣頭條彎道超車,馬云“禪讓”,騰訊變革……風風火火的熱鬧背后,是百家爭鳴的勃勃生機,同時,也是行業巨輪轉舵的序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0/392858.htm在這個大背景中,一條細分而又龐大的賽道上,也在上演著求變的新故事——智能手機廠商們,集體“不務正業”,一邊在智能手機擂臺上各出奇招,一邊又組團在IoT領域里搞起了事情。它們一會兒擲出一個智能音箱,一會兒又祭出一臺智能電視,在IoT的曠野上投下一個又一個探路先鋒。
被萬物互聯的燈塔所吸引,這里儼然已經成為下一個戰場。
近水樓臺先得月
“更好的科技生活,除了智能手機,我們還能做什么?”9月17日,一加創始人劉作虎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宣布一加正式進軍智能電視領域。
看客們不禁有些唏噓:連一加都準備要做電視了,智能手機廠商都開始不務正業了。之所以如此感嘆,是因為在一加之前,第一梯隊的國產手機品牌,都已經涉足或宣布即將進入手機之外的智能硬件領域。
其中之一便是華為。
8月份,便有消息稱華為要開始做彩電了。消息有模有樣,稱華為已經重設電視項目小組,并分硬件、UI等層面進行研發,將著眼于5G通訊時代8K顯示的布局。隨后,華為對此作了模棱兩可的回應:沒聽說過。
且先不論回應如何,對于華為來說,做彩電是有跡可循的。據業內人士透露,華為早在5年前就開始了解彩電市場,最近又與部分電視面板廠進行了溝通。
華為進軍彩電的這則消息傳出之后,聞者都紛紛點頭:嗯,沒毛病。因為在可行性上,華為完全具備進軍彩電行業的能力。
一方面,華為正在研究5G通信解決方案,以及4K、8K電視解決方案,在MWC2018大會上,華為和京東方便已合作展示了8K超高清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華為海思電視芯片已廣泛應用于康佳、夏普、創維、和海信等眾多彩電品牌上。與此同時,在智能家居產業鏈中,華為已有路由器、電視盒子、智能手表等產品提前探路。
除了5G、8K顯示屏、主芯片的優勢,還有一點對于華為來說也至關重要,那就是榮耀品牌。2015年,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就表示,希望兩到三年后,智能家居領域的收入能占到榮耀的30%。而華為這次進軍彩電市場,極有可能仍由榮耀充當前鋒。
7月,榮耀發布了IoT生態和新零售3.0戰略。據趙明披露,華為HiLink協議的智能產品來自業界TOP廠家,覆蓋家庭娛樂、能耗、照明、自動化、安防等6大領域百個品類千余產品。按照趙明的表述,華為在智能家居底層的芯片、操作系統、HiLink協議上會繼續發展;在控制和連接層,例如手機、PAD、路由器、盒子等領域,將做更多的延伸。
除了一加、華為,vivo和OPPO這對好兄弟也沒閑著,在IoT領域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IoT開放生態聯盟成立。
今年7月,IoT開放生態聯盟成立,首批聯盟成員包括美的、vivo、OPPO、TCL、大華樂橙、科沃斯、陽光照明和極米科技等廠商。會議通過了IoT開放生態聯盟合作共識,并公布了IoT產品方案。
9月6日,在北京的X23新品發布會上,vivo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首次對外發布了vivo物聯網戰略,推出了vivo的IoT產品:Jovi物聯。周圍也沒有否認vivo將推出自有智能音箱、智能手環等產品的可能性。
在這一波沖向IoT的浪潮中,擁有近百家生態鏈企業的小米也在持續發力。
今年7月上市的小米,雖然70%的利潤依然來源于手機銷售,但是依靠物聯網的布局,小米還是將互聯網公司的標簽貼在了自己身上,托了一把IPO前不斷下滑的估值。
9月13日,雷軍在內部郵件中宣布了小米集團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這是小米上市后的首次重大調整,也是自成立以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變革。
在此次調整中,小米改組電視部、生態鏈部、MIUI部和互娛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包括四個互聯網業務部、四個硬件產品部、一個技術平臺部和一個電商部,這意味著小米意欲在手機之外的互聯網和IoT業務上進一步發力。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已經投資了220家公司,其中100家是生態鏈企業。生態鏈業務不僅為小米帶來了可觀的營收,同時也讓小米在IoT領域廣泛布局,提供了豐富的智能設備品類,可謂功不可沒:第二季度,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達103.78億元,同比增長104.3%,并在總營收占比中提升4個百分點。其中,小米電視業務發展迅速,全球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50%,并已進入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市場。
除此之外,聯想也在9月召開了針對消費端的“個人SIoT技術產品及開發者大會”,將Smart IoT智能物聯網設備作為下一階段的重要戰略。
不僅是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就連蘋果也開始在智能穿戴和智能汽車等IoT設備上尋找新的增長點,Apple Watch、AirPod、HomePod和正在路測的蘋果汽車,都是蘋果在手機之外備受市場關注的產品。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華為、小米、OPPO、vivo、蘋果、一加、聯想,如此密集的動作,將智能手機廠商進軍物聯網的道路走得越來越清晰。
這條路的一端連著智能手機廠商,另一端連著物聯網。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物聯網,又為什么是智能手機廠商?
用最簡單的概念來表述,物聯網就是“硬件+數據”,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當下,數據是一座金礦,甚至坊間有傳言稱,得數據者得天下。而數據的產生和采集,需要依托硬件。而智能手機廠商是離硬件最近的存在。
所以,做物聯網,對于智能手機廠商來說,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今的智能手機,源起于摩托羅拉、諾基亞等第一代純粹用于通訊的設備。那時的手機,實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親人朋友之間可以通過手機快速便捷地實現溝通。而2007年蘋果手機的橫空出世,引領了智能手機的爆發。智能機通過網絡實現的是人與這個世界的聯系。大家可以通過手機查詢信息、定外賣、打網約車、休閑娛樂……
在智能手機這一塊小小的屏幕上,實現的功能幾乎已經覆蓋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產生的數據足以讓商家為你推送精準的廣告和感興趣的新聞。現在,如果這塊小小的屏幕變得更大呢?比如,像彩電屏幕那樣大?再來,這樣的屏幕如果變得更多呢?除了手機、彩電,還有車載屏幕、智能手表、智能音響,甚至電子秤?
從小屏到大屏,從手機屏到多屏,在萬物相連的構想中,用戶的一舉一動都能產生數據,而這些數據最終成為精準的服務再被反饋給消費者,這便是物聯網想要完成的閉環。
窮則變,變則通
從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到OPPO、vivo的IoT開放生態聯盟,再到華為、一加進軍彩電行業,智能手機的集體“跳槽”,除了物聯網本身具備的吸引力之外,也體現了各大廠商強烈的“求生欲”,背后是智能手機行業已經深陷紅海的事實。
從去年開始,國內手機行業的出貨量開始下滑,主要原因是中國手機市場已經由增量競爭變為了存量競爭。根據信通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8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2.66億部,同比下降17.7%。8月,國內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為3259萬部,同比下降20.9%,環比下降11.8%,其中智能手機為3044萬部,同比下降17.4%。而7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697.5萬部,同比下降14.1%;6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661.0萬部,同比下降12.4%。
一言以蔽之,今年以來,國內手機出貨量下降趨勢不斷擴大。
近兩成的降速,再自欺欺人的鴕鳥也感受到了危險。從技術上來說,智能手機的創新進入了瓶頸,光在“全面屏”這一概念上,手機廠商們就用盡了心思。各個機型的性能大同小異,沒有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因此,消費者的換機率大幅度降低。唯有等到5G的技術迭代實現,才能再帶動一波換機潮。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狹窄的胡同口貼身肉搏的手機廠商們,急需開拓新業務、打開新市場。現在,問題來了,為什么是物聯網?
這背后是技術升級決定模式創新的底層邏輯。
千禧年之后,依托電腦和網絡的普及,新浪、搜狐、網易成為了中國第一批互聯網門戶網站,此后十年是PC的時代。QQ、百度搜索、淘寶網,如今BAT的雛形也成型于這一階段。
2010年,雷軍創立小米,用互聯網營銷一鳴驚人,讓智能手機以性價比為前提真正觸達了用戶,結束了山寨機橫行的市場狀態;2011年,微信誕生,人與人的鏈接再一次實現質變;接下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讓移動支付成為中國的特色景觀。從那時至今,這段由4G網絡技術支撐的互聯網大潮被稱為移動互聯網時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沒幾年”,技術的迭代越來越快,在PC、移動互聯網之后,誰將成為接下來幾年的底層技術。答案很清晰,是人工智能和5G網絡技術。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并在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而人工智能所使用的數據依賴于IoT設備產生,同時,向用戶提供的服務也需要借助各種智能設備去實現。因此,IoT與人工智能共生共存。
就像vivo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所說,在推進人工智能戰略的過程中,他發現其實IoT場景占據了人工智能三分之一的數據和場景,vivo要想做好人工智能,也必須做好IoT。
此外,物聯網的實現除了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也有賴于5G技術的突破。
物聯網將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需要上傳至云端儲存,當設備以千萬級的速度增長時,4G網絡便難以負荷。目前,全球80%的主流運營商已經開始測試5G網絡,5G網絡低時延的特性,將可以很好地支撐智能設備和傳感器的數據傳輸,使之更為順暢地工作。
可見,技術的進步為物聯網的實現奠定了基礎。而物聯網的餅那么大,要從哪兒開始下手呢?
在這一點上,有些廠商覺得應該從小做起,比如華為、榮耀的路由器、臺燈和體重秤,錘子的空氣凈化器、努比亞的智能門鎖、360的路由器、攝像頭、智能門鎖等等。還有些廠商覺得要做就做大的,比如一加,一上來就決定做電視。
而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物聯網產品,從消費端的使用場景上,可以分為四類,即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辦公和智能車載。
而智能家居是物聯網中最熱門的應用場景,《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報告》數據顯示,預計到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到2020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3576億元。分析師預測,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超5000億元。
千億級的市場誰不眼紅,不僅僅是智能手機廠商,就連BATJ等巨頭也接連不斷地推出了多款刷新底價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百度小度,騰訊聽聽和京東的叮咚Play——就是為了提前卡位、搶占未來的流量入口。
更何況是有著硬件優勢的智能手機廠商。而且,正是因為本身具有硬件優勢,所以智能手機廠商們甚至打出了硬件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的旗幟,在IoT這條路上可謂是下足了血本。最近的就有“小米硬件凈利潤不超過5%”,而在小米之前,最先喊出負利口號的,是樂視。
盡管樂視今日身陷泥潭,但這確實是中國硬件廠商將利潤空間完全交給互聯網服務的首次嘗試:依靠利潤極低、高性價比的硬件快速獲取用戶,產生流量的同時也產生了數據,數據在經過計算處理之后通過內容訂閱、會員銷售、廣告推送等互聯網服務實現利潤。這種生態本身就是一種IoT的探索。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樂視的電視、手機、造車、影視和體育等一系列撒開的網,都是為了增加終端和互聯網服務內容,其最終目的仍然是要打造一個IoT帝國。
這正是小米沿襲的路徑,只不過后者走得更穩妥、更謹慎。而如今,除了小米之外,其他智能手機廠商也都已經走上了這條路。從結果倒推,當初樂視想走的這條路,從方向上來看,并沒有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