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CU如何完成逆襲?
早期的微控制器是將一個計算機集成到一個芯片中,實現嵌入式應用,故稱單片機。微處理器和單片機從上個世紀70年代在歐美開始興起,1981年8051單片機問世,到今天已經36年了。目前,單片機已廣泛稱作微控制器(MCU),也有由微處理器發展的微控制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0/392734.htm在市場上,8位單片機是MCU市場的主力,而32位MCU已經成為今天全球消費和工業電子產品的核心。

MCU技術發展進程
單片機出現的歷史并不長,但發展十分迅猛,它的產生與發展和MCU的產生與發展大體同步,自1971年美國的Intel公司率先推出4位微處理器以來,它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片機發展的初級階段(1971年-1976年)
1971年11月Intel公司率先設計集成度為2000只晶體管/片的4位微處理器,并配有RAM/ROM以及移位寄存器,構成了第一臺MCS-4微處理器,而后,其他公司相繼推出8位MCU。
第二階段:單片機的低性能階段(1976年-1980年)
1976年Intel公司推出MCS-48系列,采用8位CPU、8位并行I/O接口、8位定時/計數器、RAM和ROM集成于一塊半導體芯片上的單片結構,其功能可滿足一般工業控制和智能化儀器、儀表的使用。
第三階段:單片機的高性能階段(1980年-1983年)
相比于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高性能8位單片機普遍帶有串行口,有多級中斷處理系統,多個16位定時器、計數器,并且RAM、ROM的容量加大,個別還存有A/D轉換接口。
第四階段:16位單片機階段(1983年-80年代末)
1983年Intel公司推出了高性能16位單片機,采用最新的制作工藝,使芯片集成度高達12萬只晶體管/片。
第五階段:單片機的全方位高水平發展(1990年代)
單片機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應用領域等全方位的向更高水平發展。其應用覆蓋測控系統、智能儀表、機電一體化產品、智能接口、智能民用產品中,其多機應用系統可分為功能集散系統、并行多機控制系統及局部網絡系統。
MCU市場需求持續擴大
2017年MCU市場十分活躍,市場增長很快,尤其是消費電子市場。據市場研究機構IHS數據,2017年中國MCU出貨量達到46億美元,同比增加17.6%。據意法半導體(ST)在STM32峰會上的報道,ST有61%的收入來自亞太區,通用MCU的收入超4成來自亞太區。從2007年STM32問世到至今,ST MCU在中國年復合增長率為27%。
另外一個方面,2017年下半年,MCU嚴重缺貨,幾家MCU大廠紛紛將供貨周期調至14—16周,8位MCU的供貨周期還要更長。導致嚴重缺貨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比如8位MCU缺貨是因為MCU企業將這部分產能轉移到高利潤的產品和應用上,還有中低端MCU生產的原材料短缺,這種缺貨情況持續到今年。
中國MCU發展現狀
中國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制造中心,為國內MCU企業創造廣闊市場。從全球市場來看,汽車電子是MCU最大的應用,而中國MCU最大的應用則是消費電子。主要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和計算機制造中心,因此全球6成的家電產能都在中國。
國內消費電子市場無論在規模還是在質量上都在不斷崛起,以美的、格力為代表的家電企業,以及以華為、OPPO、VIVO為代表的手機廠商已進入全球市場前列。這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本土消費電子企業的崛起為本土消費電子MCU企業提供了優越的成長環境,加上國家政策支持 IC國產化的背景下,國內MCU企業將迎來高速成長。
中國MCU待突破
國內現有的40余家MCU企業,比如兆易創新、中穎電子、華大半導體、靈動微電子和東軟載波(原海爾集成電路)等等,這些企業具備開發和生產當今市場主流MCU的能力。
總體看中國MCU,不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技術先進性,都無法和國外企業相比。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目前占據的主流市場還停留在8位MCU,占比50%左右。16/32位MCU占比分別為20%左右。這意味著,國內MCU應用領域多集中在低端電子產品,中高端電子產品市場還在外企手里。
建立MCU生態,助力中國產業發展
中國MCU企業想跳出8位MCU、低端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困境,需要積極研發32位MCU,進軍中端產品和發展通用性芯片及其解決方案。而建立MCU生態一直是中國MCU的短板。對于獲得ARM內核授權的中國MCU企業來說,ARM多年打造的生態環境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但是,如何打造出差異化是一個難點。
1、MCU基礎核心技術方面
中國企業最近在超低功耗、無線、高精度模擬和存儲技術上下功夫。
2、軟件和應用上
中國MCU企業正加強與中國軟件企業合作,打造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統生態環境,將已經具備主流嵌入式OS基本功能的嵌入式/物聯網OS,結合阿里和華為云等企業平臺優勢,使其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上有所創新。
MCU作為通用電子產品的基礎部件和心臟,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部門、研究和投資機構重視國產MCU的發展,在積極重點扶持有專業特色的MCU企業,有望經過3—5年發展,整合成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與外企一爭高下,中國的MCU正在逆襲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