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強勢崛起 傳感器行業增速明顯
傳感器就像機器的鼻子、眼睛、嘴巴,它賦予了機器更多的感知與智能,是未來邁向智能化的必需品。目前全國從事傳感器研究的相關企業接近2000家,其中上市公司近30家。2018年上半年國內主要的傳感器上市企業業績良好。海康威視營業收入208.76億元,利潤41.47億元,利潤增長26%,大華股份營業收入達98.14億元,利潤10.82億元,同比增長10.06%。相關專家預計,2018年上半年國內傳感器上市企業整體的營收增長明顯。我國的傳感器市場增長迅速,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0/392577.htm傳感器行業屬于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早期,我國的傳感器業務未能受到高度重視,發展緩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和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傳感器進口替代正在加速。
目前,國內傳感器行業處于更新換代的關鍵時期,傳感器需要更微型、更智能、更網絡化、更系統、更多功能的產品,傳感器技術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從結構型傳感器到固體型傳感器,現在是智能型傳感器。但我國的技術相比國外還是有很大差距,當務之急便是縮小這種差距。
在市場規模方面,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多年來保持穩定高速增長,根據工信部的預測,到2018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2610億元,據此可以測算出國內傳感器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約29.56%。
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中提出,到2019年,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取得明顯突破,產業生態較為完善,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競爭優勢明顯的國際先進企業,技術水平穩步提升,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供給能力有效提高。
產業規模快速壯大。智能傳感器產業規模達到26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5家,超億元的企業20家。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建成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模擬仿真、設計、MEMS工藝、晶圓級封裝和個性化測試技術達到國際水平;涵蓋智能傳感器模擬與數字/數字與模擬轉換(AD/DA)、專用集成電路(ASIC)、軟件算法等的軟硬件集成能力大幅攀升;智能傳感器專利申請量穩步提升,在新型敏感材料、低功耗設計、反饋控制和安全機制等重點領域形成初步布局;金屬、陶瓷、光纖等非半導體類傳感器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
生態體系基本完善。智能傳感器公共服務平臺的承載能力和技術水平穩步攀升;氮化鋁(AlN)、鋯鈦酸鉛(PZT)等MEMS用薄膜敏感材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鍍膜機、光刻機、深硅刻蝕機、晶圓鍵合機、大規模高精度測試機等重大裝備性能快速提升。產業鏈協同持續加強,在重點應用領域形成較強系統方案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