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華:AI產業更凸顯“個人英雄” 人才培養需強調產學結合
AI產業更凸顯“個人英雄”,人才培養需產學結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9/391508.htm當前,包括南京大學在內,諸多高校的人工智能學院已經相繼招生。在接下來的4年甚至更長時間里,他們將深度接觸AI技術。但是作為學生,他們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畢業之后怎么辦?去哪里工作?
周志華教授提到,人工智能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專業。學生如果對科學研究感興趣,那么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一定程度上可以與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量子力學領域類比,有大量的重要而有趣的課題等待著優秀年輕人去探索。學生如果對就業更關注,那么人工智能無疑提供了目前最好的就業機會。相關行業都在瘋搶人工智能人才,學生就業完全不成問題。即便以后社會上相關人才培養量急劇增長,作為優勢學科單位培養出的學生也絕對不必為就業擔心。學生更需要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四年的學習,能夠使自己具備出色的專業能力,比非正規訓練的社會人才更加優秀。
周教授說,以往對人才培養來說,從“學”到“用”之間的間隔是天然存在的。比如對現代軟件業而言,很少有什么軟件是一個人就能開發出來的,必須進行大團隊合作,而這種能力和經驗需要在企業實踐中學習鍛煉。以往企業會覺得高校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有距離,高校也會苦惱,因為高校重點培養的是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能力,不是職業培訓班。而與以往不同,人工智能是一個“學以致用”性非常強的行業,實驗室里取得的突破很快就可以在產業應用中實施,這也是高度凸顯“個人英雄主義”的行業,個體取得的突破往往能推進甚至引領整個領域的技術發展。學生在校只要能學得好,掌握了扎實的專業能力,幾乎可以“無縫”地進入產業實踐中去。比如周志華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魏秀參同學,在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已經被曠視聘請擔任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長。
盡早接觸產業真實的問題,也是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強調的部分。“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較早地接觸一些應用問題,甚至能拿到真實數據、真實企業案例來做課程研究?!敝芙淌谔岬搅四暇┐髮W呂建校長在兩會上提出的提案,希望大學生到企業“實習”不會淪為“放羊”或“簡單打工”。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比如,已經有京東、科沃斯、曠視等多家企業到學院附近建設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且與學院簽約成為學生實訓基地。
“學生去實訓基地實習的時候,將可以在學院老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獲得實踐經驗,確保不會是簡單打工和放羊;另一方面,企業不僅接收到實習生,還能得到學院高水平教師的協助,有可能在學生實習過程中解決真實問題;對教師來說,也提供了一個直接開展企業合作科研的機制?!?/p>
借由實訓基地,高校與企業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價值閉環”。通過這一平臺,學生能更好地獲得實戰經驗,并為自己的未來走向提供參考;學院能夠真正做到補缺AI人才漏洞,幫助學生更好認知自己、認知社會;企業則能夠在技術研發等方面直接或間接獲得實習生、老師或學院的幫助。
中國AI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南京大有可為
作為AI領域的尖端學者,不管是前沿研究還是AI人才教育,周志華教授都有著深刻的見地。在即將到來的9月6日 “2018中國人工智能峰會(CAIS2018)”上,他也將在現場分享關于機器學習前沿發展的一些思考。
在周志華教授看來,我國的AI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作為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對于“大本營”南京在AI方面的發展,周志華教授也做了一番分析。他認為,南京在發展科學技術上有扎實的基礎,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水平大學,在人工智能專業方面也有較好的人才儲備。不過,留不住人才也是一直困擾的問題。
過去北京深圳等城市高度集聚了互聯網、AI產業公司,集聚效應導致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才向其靠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南京本身的優勢開始體現出來了?!毕喈敂盗康那嗄耆瞬盘与x一線城市已經開始成為現實,隨著南京政府出臺的各項人才優惠政策,對人才的吸引力顯著增強。尤其是南京本地高校的人才造血能力很強,以往大批優秀畢業生到別的城市求職,如果在南京本地有好的機會,有很多人會選擇留下來。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人工智能產業開始在南京聚集,有可能逐漸形成集聚效應。
周志華教授表示,“近期有不少企業陸陸續續把AI研發部門搬到了南京,或是在南京開設AI研究機構。再加上南京多個大學相繼設立人工智能學院以培養人才,提供了一般城市所不能具備的支撐力量。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我認為南京在AI產業方面應該是大有可為的?!?/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