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鼻祖耐克手環為何選擇放棄
在成功推出兩代手環之后,耐克可能要很久以后才會推出下一款產品。有業內人士爆料說,耐克解雇了現有70人硬件團隊中的大部分成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9/388418.htm這個消息出乎大多數人意料之外,因為長期以來,耐克都被看作傳統企業成功利用互聯網思維的典范。其早在2006年就和蘋果公司合作,2010年就成立數字運動部門,先后推出了FuelBand健身手環、Nike+智能手表這些“看起來很酷”的運動設備,而且用戶反饋和業內風評都還不錯。
砍掉一款不太受歡迎的產品或許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但放棄一個“有可能火”的產品卻更難以抉擇。至少目前看來,可穿戴設備前途光明,耐克開局既早又好,急流勇退背后有何“苦衷”?答案呼之欲出,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家運動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
現在的可穿戴市場根本沒有達到量產的地步,充其量就是在小眾邁向大眾的瓶頸中苦苦掙扎,這個階段的產品具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會讓用戶愛恨交織。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某潮人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代步問題,歡欣鼓舞從展場直接扛回一部獨輪電動車,想象中攜帶方便、行走如風,但事實證明這只是美好的想象,路上任何一個小坑和減速都很危險,在人潮擁擠的路段還需要扛著十多公斤的輪子上上下下。結論是“有限方便”,僅限于路況良好、人煙稀少的地區。而自行車雖然笨重而傳統,但好處是適應大多數狀況。這和可穿戴設備的現狀多少有些相似:舍棄,其確實較過去有一定進步且有真實的市場需求;前進,還需要質變而不是量變。
作為全球屈指可數的運動企業,耐克有必要扛起運動數字化的責任嗎?他一定有過這樣的想法,否則不會組建專業團隊。只是隨著市場的變化,這個想法漸漸改變,有人其稱為“順勢糾偏”。這也不難理解,雖然目前為止Nike+ Fuel 平臺覆蓋了2800萬用戶,但在創造利潤方面還難以與成熟產品相媲美。有機構對健康追蹤類可穿戴設備做過一個估值,包括耐克、Fitbit 以及Jawbone在內,市場價值總和僅為3.3億美元,要知道這3家公司已經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點錢對于耐克來說真的不算什么。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正變得擁擠,不僅三星、摩托羅拉、索尼這樣的手機廠商正在推出手環產品,而且大多數的手機安裝一個應用就能實現這個功能。所以,對耐克來說,與其在手環市場爭得你死我活,不如將創新的重任交給野心勃勃的科技公司,只要能喚起更多人對于運動的熱情,他就有利可圖。
順著這個思路,耐克暫時放棄了手環,但是保留報了“NIKE+”這個平臺,無疑是個很聰明的做法。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追蹤運動效果,還可以向朋友發起挑戰,以前只供蘋果及耐克用戶專用,在退出手環市場后,可能會成為一個開放平臺,有人預計至少會有1億用戶加入,這是原有人數的4倍。就好像谷歌開發了安卓系統,但把硬件制造的決定權交到了各大廠商手里。
顯然,耐克的退出計劃給國內的運動廠商們留下了空間,也敲響了警鐘。據說探路者、奧康國際等公司已經進入可穿戴設備的實質生產階段。一方面,傳統產品溶入互聯網會增加自身的科技屬性,提升品牌溢價;另一方面,既然是產品,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工藝以及品質的要求更高,以鞋帽鞋襪為主打產品的國內廠商,他們會比耐克做得更好還是更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