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保護自行車與行人的汽車技術
在所有機動車與行人或自行車的交通事故中,行人和自行車作為弱勢群體往往會受到更大的傷害,而“鐵包人”的機動車往往更安全。因此,對于提高行人及自行車安全性的方法,不僅需要機動車駕駛員或者行人本身的注意,同時也需要汽車廠商或科技廠商的共同努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8/387290.htm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已經有一些廠商和團隊開始進行了相關領域的研發,有些安全性體現在汽車上,而卻有些安全措置則直接作用在行人或自行車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能夠讓行人或自行車在汽車面前更安全的產品或技術。
汽車外置安全氣囊

當汽車出現嚴重的碰撞事故時,內部的氣囊會彈出保護乘客的生命安全。但是如果是在外面撞到了行人,似乎就沒有如此安全的措施了。不過谷歌在今年通過批準了一項全新的無人駕駛汽車氣囊專利,這項專利涉及汽車外置安全氣囊和減震系統,其設計目的是“在行人與車輛發生沖撞時為其提供保護”。
據專利文件顯示,這種安全氣囊將被安裝遭車輛外部,會在車輛“感覺”馬上將與某個物體碰撞時自動彈出.谷歌在專利文件中提到的所謂“粘彈性材料”可能會是“稠度在耳塞和記憶海綿之間”的某種材料。
另外,谷歌目前并非唯一一家研發外置安全氣囊的公司。瑞典汽車制造商沃爾沃也在嘗試外置安全氣囊。沃爾沃行人安全氣囊技術可有效減輕車輛正面與行人后的傷害,技術原理是通過安裝在前保險杠的傳感器監測,如與行人發生碰撞后發動機艙蓋尾部自動翹起,隱藏在內部的安全氣囊同時釋放,并且會包裹部分前擋風玻璃與 A柱,這樣以來凸起的發動機艙蓋與安全氣囊便可有助于減輕行人的傷害。
沃爾沃行人保護安全系統

沃爾沃在安全性上,的確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最近,沃爾沃在原有的行人保護系統上,繼續拓展出了“行人兼騎車者探測系統”的全新安全技術。這款技術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安裝在進氣格柵上的雷達、安裝在內后視鏡前方的攝像頭以及中央控制元件。雷達的任務是探測前方出現的物體并確定相隔距離,而攝像頭的任務是確認所探測物體類型,由于雙模式雷達的視野寬闊,該系統可以提前探測到行人和騎車者,同時高分辨率的攝像頭確保該系統能夠識別行人和騎車者的移動方式,而中央控制元件持續的監控和評估交通狀況。
電動車行人安全預警系統

根據統計顯示,在行人低速前進的前提下,電動車與行人發生交通意外的幾率要比傳統動力汽車高兩倍。而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所的一項研究成果讓車企開始研發電動汽車行人預警系統,旨在使電動車發出低分貝噪音,以提示行人注意安全。
該項目名叫電動汽車檢測和應急警報系統的簡稱,由標致、雪鐵龍、雷諾和日產公司等聯合研發。該系統將利用安裝在擋風玻璃上的攝像頭來識別行人、騎行者及其它道路使用者。當攝像頭檢測到行人靠近時,六喇叭揚聲器會發出定向波束音,而其產生的噪音僅為5分貝,低于傳統汽油發動機車輛產生的噪音。
目前,日產已經在Leaf電動車上使用了該項技術,可以向行人發出“有效而有針對性”的警示音,同時也能將噪音污染降至最低水平。
捷豹路虎自行車檢測系統

捷豹路虎推出了名為“Bike Sense”的安全系統,它可利用傳感器來監控汽車周圍的所有區域,并分辨出騎自行車和摩托車的人。當檢測到它們的存在時,系統便會使用車內不同區域的燈光、聲音和觸覺反饋來讓司機了解到它們的位置。
Bike Sense可命令汽車的音響系統發出自行車鈴或摩托喇叭的聲音來讓司機了解到騎車人的所在位置。這種通用提示音的使用讓司機的大腦可以立刻認識到當前狀況,而無需對提示音所代表的內容進行處理。
如果自行車想要超車,系統會利用觸覺反饋功能“敲擊”司機的肩部,來提醒他們觀察車的某一側。隨后,LED燈矩陣會以黃色和紅色的光來點亮汽車相應的部分,以標明自行車穿過的動作。即便是在司機停車時,Bike Sense依然會繼續工作,以防有任何東西會沖過來。除了燈光和聲音提醒之外,它還能讓門把手發出震動和提示音。
可偵測前方路況和身后車輛的福特智能自行車

福特大名鼎鼎的最新一代Mode:Flex智能自行車,除了擁有各種方便的智能特性之外,也加入了對騎車人本身的保護功能。而實現這項保護功能需要與智能手機的App連接后才能夠實現。
配套的App名叫Mode:Link,它可以讓用戶實時獲取前方的道路信息,在前方遇到危險情況時,車輛也會通過智能手表向騎行者發出震動警示信息,檢測道路是否平坦,當前方遇到嚴重坑洼時候,通過手腕上的震動獲得提醒避開危險。具備類似車輛的盲區監測系統,智能提醒從側后方駛來的車輛。
除此之外,該App還能實現顯示天氣、交通堵塞、停車費、時間、交通和公共交通等實時信息,還包括了免視導航、路線規劃以及健康與健身等信息。
智能自行車頭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