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東方威脅到美國的哪些方面了?
這幾天,中國顯示面板巨頭京東方被劉姝威力挺的文章刷屏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4/378849.htm4月18日,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再度發文力挺京東方,“謝謝企業家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先生,慧眼識金,一眼就能辨別出中國具有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并且指名道姓地說出來了。”
一個月前,劉姝威也曾發文贊揚過京東方,稱“核心技術決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經過20年的積累,京東方以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作為堅實基礎,自2017年起業績開始爆發性增長。”

4月18日,《第一財經日報》踩著鼓點跟進,發表題為《劉姝威力挺之下,京東方為何跌跌不休?》的文章。文章稱,雖然有劉姝威力挺,但市場似乎不怎么買賬,京東方的股價依然跌跌不休,4月18日開盤期間甚至一度出現“閃崩”逼近跌停,下午在大盤反彈之下跌幅有所收窄。而從劉姝威上一次“力挺”至今,京東方大跌已經超過了兩成。
劇情居然發生了翻轉,看來市場并不買賬,第一財經從京東方的盈利、融資、發展模式以及液晶面板市場前景進行了分析。
筆者并不迷信什么權威,也從不對目前中國制造業做溢美之詞,抑或妄自菲薄,而是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中美貿易戰下,中國的京東方真的成為美國的威脅,讓美國總統特朗普那么的青眼有加嗎?
劉姝威發文稱,3月22日美國白宮總統辦公室發布關于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等方面的政策和行為調查結果,其中京東方被指名道姓地提到。筆者搜索了相關信息,并沒有找到,無論這一信息真實與否暫且不管,我們就做個簡單的比較分析:中國的京東方威脅到美國的哪些方面了?是芯片、面板、消費電子、還是其他與之對標的企業或者產業?
筆者對美國當下相關制造業作了梳理,并沒有找到,原因有三點:
一、美國本土根本沒有做起來FPD產業
現代液晶顯示技術研究確是起源于美國,但美國確是沒有把液晶產業做起來,反而在日本發展起來了。下面對此做下梳理:
二戰后,美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植半導體的研發,用以改進雷達等武器的性能。德州儀器、IBM、仙童等公司在半導體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尤其是1947年至1959年出現的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技術,使得美國迅速成為世界電子產業的中心。
1962年春天,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美國無線電公司(簡稱RCA,當時的世界電視霸主)戴維·薩諾夫(Davia Sarnoff)研究中心的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發現了液晶層中形成可視區域(后來被稱為威廉姆斯域)。他當年11月9日提交了一份專利申請(這是RCA的第一項LCD專利)。
1965年初RCA實驗室管理層決定正式啟動一個絕密的液晶研究項目,尋找一種能夠制造平板顯示設備的室溫液晶材料,最終研制出“掛壁電視”。
1965年,兩位化學家Joseph Castellano和Joel Goldmacher加入了這個項目。1966年,兩人合成出能夠在室溫范圍內工作的液晶材料,顯示了液晶實用化的可能性。這種材料由多種液晶單體混合而成,被稱為向列相液晶混合物,解決了研制LCD顯示器的材料問題。
液晶技術出現后,最感興趣的是美國軍方,他們認為液晶平板顯示器可以取代笨重的CRT顯像管顯示器,在飛機、潛艇和坦克上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此美國國防部開始對液晶技術提供資金支持。1966年,RCA實驗室啟動矩陣顯示項目,為美國空軍的戰斗機,研制一種1200個單元的電致發光矩陣尋址平板顯示器,用于顯示實時移動的灰度電視圖像。但圖像存在明顯的拖尾現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發人員。
到1969年,RCA決定放棄研制LCD液晶電視顯示器的全部計劃。其原因是RCA這個當時的世界電視霸主,已經在彩色顯像管電視上日漸成熟,并研制出了13英寸彩色顯像管電視機。由于LCD技術在短期內無法與CRT顯像管技術競爭,RCA管理層決定放棄繼續投資。同時,大公司的傲慢也使得RCA管理層看不上液晶研發小組研究過的計算器、鐘表、各種儀表顯示器等“小玩意”。他們在1972年停止了這些研發計劃,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開發電子計算機上,企圖挑戰IBM在電腦市場的地位。
這些缺乏遠見的商業決定,讓美國人在30年后痛失千億美元的LCD市場。RCA這個當年的電視霸主,也在自身戰略失誤和日本電視機廠商的沖擊下迅速沒落,最終在1985年被美國通用電氣并購。
在涉足過液晶顯示的美國大企業中——RCA、西屋電氣、羅克韋爾、摩托羅拉、AT&T、通用電氣、休斯飛機、雷神公司、IBM、施樂和惠普,都在上世紀70年代放棄了液晶平板顯示技術開發,液晶顯示技術最終也沒能在美國實現產業化。此后直至2000年,美國政府和產業界,一直試圖重振美國平板顯示產業,對日本企業提出反傾銷訴訟并提高關稅,但是在技術壁壘、資金壁壘、產業周期等因素的摯肘下,美國本土液晶產業幾乎全部土崩瓦解,只剩下少量軍工液晶生產線得以幸存。此外還有康寧、應用材料、3M等設備材料廠商,得以在亞洲液晶產業擴張中獲利。
就在美國人放棄對液晶技術的研發時,日本人卻從中嗅到了商機。早在1968年美國RCA實驗室公布LCD成果時,正在美國IBM實驗室工作的日本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將這一技術介紹給了日本重點大學和大公司,引起日本產業界的關注。當時的日本正處于二戰后經濟崛起的黃金年代,對新技術有著異常的敏感性。小林駿介等日本學者獲得信息后,在1969年就到美國學習,回到日本后開始液晶基礎研究,由此被稱為“日本液晶之父”。
在液晶面板發展早期,電子表、計算器、儀表面板是小型TN-LCD單色液晶顯示屏的主要用戶。其后日本電子廠商開發出了大批使用單色液晶顯示屏的掌上游戲機風靡世界。日本夏普、精工、卡西歐、西鐵城、松下、日立、東芝等賺取了第一桶金后,激發了研發熱情,逐步擴充到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電視等領域,日本的液晶顯示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億萬產業。2009年10月,以夏普建設的10.5代液晶面板產線投產為標志,日本的液晶產業發展達到了登峰。
隨后由于種種原因,日本把液晶面板產業逐步轉移到韓國和中國臺灣,最后由京東方并購韓國現代的液晶面板部門,逐步掌握了液晶顯示技術,借助中國政府的資金發展壯大。中國大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京津冀、珠三角、閩臺、長三角、中西部5個液晶面板產業集群,發展成為全球的面板產業重心,形成了萬億規模的新型顯示產業。
從液晶顯示產業的發展上看,美國并沒有發展這一產業,信息產業卻高度發達。發展壯大的中國京東方并沒有與之匹敵的市場競爭企業或者相關產業鏈的競爭。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謂京東方對美國造成威脅也就無從談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