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4G時代下的中國運營商 路在何方
“5G技術改變人與世界的互動方式,帶來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還能支持關鍵業務服務和海量物聯網應用”。多家媒體報道,我國的三家基礎電信營運商都已經開始了5G實驗,而且部分省市已經開通了5G基站,例如中國移動宣布在雄安新區成功開通5G基站。另外一些運營商也已經開始了5G試商用前的清頻工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12/373771.htm在4G正式商用時,運營商企業就喊出了“4G,未來以來”的口號。從整改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4G時代是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首先源于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開創性建設和運營,造就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巨大成功,推出共享單車、移動辦公、移動打車、互聯網金融等偉大的革命性創新和世界領先的偉大應用。實際上從3G到4G主要的特征是速度更快、帶寬更寬,從4G到5G的主要顯像特征也是速度更快、帶寬更寬(當然這其中涉及到了通信模式的改變,但是從客戶角度來說不容易感知)。
一、5G前的國家戰略
網絡和信息化代表著新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是新時期決定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通信運營商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和挑戰。
國家在“十三五”規劃確立了 “網絡強國”、“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級戰略,布局“寬帶中國”、“物聯 網應用推廣”、“云計算創新發展”、“互聯網+行動”、“大數據應用”等八大信息化專項工程,要求到2020年我國的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 70%,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 85%,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網絡信息安全得到切實保障。上述國家級戰略的實施有望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孕育出多個兩化融 合領域的萬億級市場,有效拓增行業發展新空間。
工信部明確了2018年的重點工作任務,要求進一步提升網絡供給能力,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加快百兆寬帶普及,實現高速光纖寬帶網絡城鄉全面覆蓋、4G網絡覆蓋和速率進一步提升、移動流量平均資費進一步降低。在國家“三去一降一補”的大環境下,產能過剩的各行業都基本成功實現了去庫存,一些鋼鐵、水泥等部分行業產品價格還出現了增長。但是通信行業在持續提速降費,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降費幅度都超過了30%,相序推出了平民化資費套餐,DOU超過1GMB,增長明顯。提速降費讓利于民,這本身也是符合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但是對于作為企業的運營商來說,一方面要保營收、保利潤,另一方面要保增長、促發展,為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這相對來說就要求提高運營水平,增強精細化管理能力。
對于重資產的運營商來說,在5G+NB+寬帶運營面前,首先是建設投資,這些資金從何而來,又如何實現盈利,考驗著新一代運營商人。
二、技術演進下的抉擇
故事還是要從3G時代說起。中國移動持有的是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TD-SCDMA制式,中國聯通是美國高通的WCDMA制式,中國電信是歐洲標準的CDMA2000制式。單從客戶的感知來說,最好的是聯通的WCDMA,然后是電信的CDMA2000,最后是移動的TD-SCDMA制式。從國際運營的角度看,WCDMA和CDMA2000是最成熟的制式,不但有國外多家運營商的運營經驗,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國外大廠商的設備、終端和芯片支持,包括蘋果、高通等公司都首先支持的WCDMA和CDMA2000制式,也使得聯通和電信從移動手中搶占了很多高端客戶。
現在回過頭來看,中國移動面臨如此不利的形勢,打出一副好牌,成功扭轉了不利局面。通過大面積補貼,培育了國內設備商(中興、華為等)和終端商(華為、OPPO和VIVO等)。這些廠商現在也實現了彎道超車,成為了行業收入和份額靠前的世界級公司。但是擁有最優通信制式的聯通,在3G時代不但沒有更進一步,反而被中國電信逐步超越。到現在中國聯通的第二位置相繼被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占據,聯通落到徹底的第三名(移動份額中國移動第一,中國電信第二;寬帶份額中國電信第一,中國移動第二)。
或許正是沉迷于3G的成熟技術、終端和國外運營經驗優勢,在4G來臨之時,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聯通還在大力推動建設3G+,以3G+為基礎補點建設4G,打算靠3G與另外兩家的4G競爭。當然中國聯通也有自己的難處,現金流緊張、3G投資成本尚未收回等各種原因。但是在通信制式代差面前,顯然中國聯通的選擇是錯誤的,而且事實也證明了聯通的失誤,到現在中國電信已經超越聯通成為移動行業份額第二的運營商。
現在5G正在緊鑼密鼓部署推進,從2014年4G正式商用到2018年5G商用,這期間運營商建設投資肯定不能收回,相對于2G的10多年的運營周期,直到現在也沒有退網,而且2G時代也正式運營商的黃金時代,真正可以躺著賺錢的時代。4G的成本回收期如此之短,三家運營商的資金壓力就可想而知。但是技術就是生產力,誰掌握了先進技術誰就掌握了最有利的競爭手段。而且聯通3G時代的教訓才剛剛過去,所以無論如何咬緊牙關,三家運營商都要爭搶技術優勢和先機。當然這并不是附和技術無用論,更不是附和技術制勝論,運營商的抉擇也有被迫,畢竟國外制式和運營更成熟,我們還處于追趕超越的關鍵期,現在放棄5G升級,就可以說等于放棄以后的競爭,況且也就等于放棄了4G時代積累的優勢。無論未來多么困難,5G總是要上的,而且三家肯定要爭取早上。
三、激烈競爭后的困境
技術快速更新迭代,基礎網絡投資壓力增大。2G到3G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時間,3G到4G經歷了5年左右時間,4G到5G經歷了3年左右的時間。代差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極大地壓縮了投資回收期,縮短了固定資產折舊攤銷時間,直接造成利潤和利潤率增長壓力。加大基礎投資勢必要壓縮營銷和管理等費用支出。單從中國移動來講,中國移動面臨3G技術落后并且無寬帶牌照等不利局面,移動也只能依靠用錢捆綁客戶,增強客戶粘性,防止客戶流失。各地為了用完預算,為了花錢大動腦筋。相比現在,2010年的3G時代競爭只能算是入門級。從2014年大規模建設4G開始,特別是2016年到2017年,從以前的“撒錢捆綁營銷”過渡到“業務融合營銷”,中國移動也到了“勒緊褲腰帶”經營的境地,無論是綜合管理、市場營銷、工程建設還是網絡維護都面臨成本費用緊張,而且很多地方開始了“寅吃牟糧”搞經營,開始透支過日子。
降價成為獲客的主要手段和競爭直觀表現。純粹的新增客戶受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長和物聯網發展的速度,三家運營商相互間的新增客戶主要來源于相互爭搶對手的客戶。而這其中,降價又是主要手段。作為份額最大的運營商,中國移動采取被動降價模式,電信和聯通主要依靠降價挖掘異網客戶。移動主動降價直接降低營收和利潤,而跟隨式資費策略,讓移動處于被動式防御境地,對于保有資費敏感型客戶非常不利。目前電信在一些省市推出了39元不限量套餐,資費競爭更趨激烈。對于聯通和電信這種蠶食式移動份額模式,對于移動恐怕有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風險。事實上,中國移動的份額也一直在降低。
聯通強勢混改,強化了內部管理和跨業融合,增強了行業競爭能力。一方面通過混改融入大量建設資金用于彌補基礎網絡建設短板,而且通過強制性削減部門和人員強化了內部管理,長期存在的“兩張皮”得到緩解,另外一方面混改后聯通極大地增強了與主流互聯網企業的業務聯系,強化了跨業融合,另外BATJ等也將成為聯通的忠誠電商渠道。騰訊王卡+王卡寬帶,為聯通贏得了大量高流量年輕客戶。從目前的情形來看,混改讓聯通融入了5G基礎建設資金,也部分解決了其內部的管理問題,可以說混改是中國聯通重新崛起絕佳契機。
通信行業新業務研發不足,未形成引導型業務,管道化愈發加劇。從平臺到內容,未能成功打造出強勢產品,技術越發展,運營商面臨的管道化壓力持續加大。更有BATJ入股聯通,加入運營商競爭后,新業務、新資費以及新概念等業態競爭必然加劇。更重要的是面臨以BATJ為代表的主流互聯網企業,還有“廣電+內容”以及虛擬營運商的圍追堵截,雖然這三家運營商企業都成立了互聯網公司、投資公司,開展轉型嘗試,但是短時間來看,通信行業的出路只能是持續做好管道。
組織結構僵化,靈活應變能力需要提高。基礎電信運營商是標準的重資產+組織科層化經營模式,與互聯網企業的“一點服務全國”,以及輕資產+組織扁平化模式有顯著區別。從管理學和組織學的角度,組織架構模式匹配企業的經營模式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競爭形勢日趨復雜化的今天,僅靠固守傳統體制,肯定是不合適的。如何優化現有的組織架構,需要借鑒學習。
四、通信行業的出路
一方面搞好自己的專業,就是持續做好“管道”經營,這也是運營商企業的看家本領,而且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等若干國家戰略的基礎條件;另外一方面要開展有序競爭,通信行業的價值首先體現在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成長性上,提高了企業價值才能更好地提升行業價值,企業的價值沒有了,行業的價值也就無從說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方面要積極謀出路,開展業務創新和大融合,爭取在“內容”上有所突破,發揮好各家成立的互聯網公司,讓他們放手經營,真正開放才能搞活;另一方面強化合縱連橫,吸納相關行業,開創生態建設,三家都在相繼成立投資公司,自己做不來的,可以買現成的,阿里、騰訊等企業依靠并發揮核心競爭力搭建生態平臺的經營和管理經驗,非常值得運營商好好研究學習。
5G+NB是未來,在未來到來之前,三家運營商企業都應該主動反思一下過去走過的路,血淋漓和遍體鱗傷的教訓完全可以成為成長路上的經驗。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路在自己腳下,就看你選擇怎么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