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秋季電子展引領產業發展
作者 胡夢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10/370675.htm2017年10月12日至16日,由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37屆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秋電展),以及該局與慕尼黑國際博覽亞洲有限公司合辦的第21屆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組件及生產技術展)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據悉,兩展共同吸引來自25個國家及地區約4300家參展商。大會組織140個買家團到場參觀采購,買家團成員來自64個國家及地區,總數達9000多家企業。
秋電展主辦方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表示:“秋電展和組件及生產技術展規模之大,早已成為電子行業每年最重要的采購平臺,但我們并不滿足于此。我們希望借助展會的規模優勢,以及全球電子業界云集相關的黃金機會,協助初創企業拓展業務,同時提供平臺讓業界交流最新行業資訊,從而推動電子及科技行業不斷向前。”
從展區看特色
科技發展源于對人們生活需求的無線探索和創新。延續去年秋電展的成功經驗,本屆展會繼續開設“科技館”(Tech Hall)。設于會議廳的“科技館”云集近150家尖端科技創新類別的參展商,涵蓋五大展區,包括“初創”、“智能科技”、“機器人及無人操控技術”、“虛擬現實”及“3D打印”。參展的產品各具特色,讓參展者和買家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其中最吸引眼球的當屬在香港電影《春嬌救志明》中出現過的平衡電動滑板Surfwheel。只要校準脫落傳感器,穩定中心轉變,就可以向前和向后滑動,或如滑雪板一樣旋轉,最新一代的成品中添加了新功能,使用者可以在陸地上體驗到沖浪的感覺;在“智能科技”展區,來著日本的展商帶來了智能門鎖Ninjalock,通過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或是登錄網頁賬號,便可立即開關門鎖。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貿平臺,買家團是秋電展的主要服務對象。今年大會也按照買家的采購需求,設立了“品牌薈萃廊”。其中包含世界各地550個頂尖電子品牌的最新產品,有電音(Binatone)、威馬(Goodway)、摩托羅拉(Motorola)和偉易達(WTech)等。買家們能夠直接與廠商對話,了解產品及相關性能。記者在于買家溝通時了解到,近幾年在展會上的買賣模式有所改變,通常只會在展會上了解產品并留下聯系方式,在會議后經過幾番走訪之后才能確認能否成交。
國際電子組件及生產技術展是電子產業上游供應鏈的主要采購平臺,提供各式各樣的電子元件、零部件和相關服務,讓產品設計師的創新意念與科研成果相結合,成為符合大眾需求的電子產品。今年展會新增“電源供應”展區,主打先進的環保能源產品及方案。來自印度的一家公司展出了他們的電源模組及半導體產品,包含高功率和高溫期間,安培額定值高達18000A(低損耗整流器)和8500V的額定電壓(超大功率晶閘管),適用于發電機、渦輪機和電焊機。
從地區看發展
得益于中國對科技產業的大力投入,如今,中國的電子產業正在國際市場中大展身手。來自廣西北海的代表團首次參加秋電展,展示當地的電子產品及技術。參展的產品主要包括電腦、光電顯示、固態硬盤等。臺灣的老牌企業建興光電科技在北海設廠已經有7年之久,其固態硬盤銷量位居全球前五,本次作為北海的優秀電子企業代表前來參展。北海市商務局副局長劉海平博士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大會與全球各地的電子企業溝通交流,吸引港澳及海外地區的優秀科技公司到北海投資入駐。來自湖南的科力遠專注于新能源領域,是致力于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端科技型公司,擁有多項國家專利。其自主研發的“復合式動力分流混合動力系統”能夠幫助混合動力汽車節省油耗,是豐田、本田混合動力汽車的唯一供貨商。科力遠在能源領域深耕多年,是國內唯一一家儲能機構。
除了中國內地的優秀企業展區外,還有臺灣展區、香港展區、日本展區、韓國展區等,同樣吸引了采購團的關注。來自韓國的RaonTech帶來了微顯示的解決方案,RDP系列有高集成的LCoS微顯示面板,用于光學顯示系統,如AR/VR眼鏡、FPV護目鏡、HMD、HUD和微型投影儀,多數產品銷往國內。
從產品看未來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一次創意與技術實現的碰撞,而其火花便成為造福人類的新型產品。人工智能、新型能源、大數據等,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熱門詞匯。在大會第一天舉辦的主要活動“創新科技論壇”中,邀請到微軟、騰訊、谷歌、華為、亞馬遜等國內外巨頭企業進行演講,共同探討混合實境(Miwed Reality)、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應用,為到場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知識盛宴。
而在“香港電子論壇”中,美國人工智能計算公司NVIDIA、高通、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德國軟件開發咨詢公司MSWTech、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相關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的代表,講解了人工智能及電子技術的發展。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7年第11期第80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