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建中國綠色制造聯盟 合力推動我國工業綠色發展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綠色制造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于7月22日在北京成立。作為國內首個以“推進工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為愿景的全國性組織,聯盟匯聚了國內制造業領軍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服務機構、金融機構和科技園區等主體單位,并聘任國內一流專家組成了聯盟戰略咨詢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同時,以國內首個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為代表的一系列聯盟創新服務也于當日啟動或上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7/362209.htm

辛國斌副部長、李毅中名譽理事長、向巧院士、楊元慶理事長共同為中國綠色制造聯盟揭牌
來自工信部有關司局、聯盟成員單位、相關行業組織、國內外媒體、外國駐華使館和國際機構的近400名代表出席了聯盟成立大會。會上,聯盟公布了其三大使命,包括: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工業生態文明建設;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打造中國制造綠色形象,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同。

領導、專家及聯盟成員單位等近400位代表參加會議
在成立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聯盟指導委員會主任辛國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聯盟名譽理事長李毅中發表重要講話,并向聯盟專家代表頒發了聘書。聯盟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向巧等專家代表接受聘書。會上,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鄭紅主任宣讀了“綠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議,鼓勵國內外領軍企業通過自我聲明或自愿性承諾等方式發揮帶動作用,倡議得到了聯想集團等企業的率先響應。
辛國斌代表工信部對聯盟成立表示祝賀,同時也對聯盟的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聯盟要從全局出發、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大中小企業在全領域、全行業整體推行綠色制造,逐步提升綠色化發展水平;要銳意創新發展機制和模式,促進跨界互動,共同打造綠色制造產業生態;要積極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聯通凝聚各方,引領國際綠色低碳潮流。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聯盟指導委員會主任辛國斌發表重要講話
聯盟主辦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也在成立大會上正式上線,該服務平臺圍繞“標準—產品—工廠—企業—園區—供應鏈—消費”全體系進行架構設計,搭載了政府服務、企業需求、產融對接、案例展示、數據基礎搭建等功能,是典型的“綠色制造+互聯網”融合模式。服務平臺對政府創新管理模式、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和共享具有重要意義,也可以為聯盟成員和所有關注綠色制造的企業打開思路、尋找伙伴、實現資源配置、分享成功經驗和走向更廣闊市場提供有力的支撐。
未來發展需要綠色制造
聯盟的成立可謂恰逢其時!我國制造業在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亟需在原有過度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的老路之外,開拓一條面向未來、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也將綠色發展作為基本方針之一。
為此,工信部制定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并明確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制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中,工信部提出了綠色制造的四項重點任務,包括要以企業為主體,以標準為引領,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為重點,以綠色制造服務平臺為支撐,推行綠色管理和認證,加強示范引導,全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聯盟名譽理事長李毅中在聯盟成立大會上致辭時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中國綠色制造聯盟的成立,為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搭建了一個社會服務平臺,聯盟的工作要放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的大局之中,同時要融入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國制造2025”之中。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聯盟名譽理事長李毅中發表重要講話
在工信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聯合國內制造業領軍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和科技園區等主體共同發起成立了聯盟。聯盟的組建得到了政產學研用各界的廣泛支持,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擔任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擔任理事長。聯盟成員單位涵蓋了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能源、機械、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和經濟金融等眾多領域。
綠色制造必須走創新的中國之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聯盟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黃群慧在成立大會上提出:可持續性是2015年聯合國工發組織《工業發展報告》所界定“包容與可持續工業化”的關鍵要素之一,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強調兩點:一是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去工業化;二是其實現一定要基于本國國情,脫離本國國情恰恰是不可持續的。

聯盟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發表主題演講
所以,綠色發展雖然是當今世界潮流,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將走出各自不同的道路。為了探索中國綠色制造的發展之道,聯盟提出了其相應的工作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綠色發展短板;促進跨界互動,共同打造綠色制造產業生態;匯聚標桿成員,致力引領國際綠色低碳潮流。這些目標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同,為聯盟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李毅中在發言中指出,聯盟要推動在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綠色轉型升級中的實際行動,發揮我們聯盟的宣傳、引導、聯絡和智庫作用。同時要與國內外同類組織互聯互通,取長補短,合作共識,共同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實現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黃群慧也建議要在政府的強制性約束之外找到新的發展模式。他提出要結合我國國情開展研究,從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深入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借鑒國際經驗、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大力發展綠色運輸、啟動政府采購工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和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等幾個方面著手,努力探索出一條與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同的、與單純節能減排強制性約束不同的、由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工業綠色發展道路。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單忠德在主題演講中也表示,綠色制造既是發展理念,更是發展行動,需要實實在在的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標準制定等。聯盟應當協同各行業的成員,攜手創建綠色制造技術創新體系,助推幸福制造、綠色發展。
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陳立輝在介紹聯盟工作計劃時說,聯盟將以建立健全綠色制造體系為使命,發揮聯盟廣泛聯動的樞紐作用,著力打造“理念傳播+診斷服務+金融對接+互聯網模式+國際合作”五位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
陳立輝表示:聯盟計劃通過培訓、宣傳、公益活動來貫徹綠色制造發展理念;通過企業調研診斷活動,推出先進綠色設計和制造技術解決方案;通過積極發揮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手段支持綠色制造優質項目;通過搭建綠色制造數據資源共享體系推進知識產權交易、對標自評估以及基于自我聲明的行業自律;通過對綠色制造發展理念、技術、產品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國際交流合作。

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陳立輝發表主題演講
領軍企業的示范帶動將有力推動綠色制造
中國綠色制造的發展之道,離不開對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借鑒。而伴隨著中國制造業領軍企業對聯盟的積極參與,其從深耕綠色制造中獲得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吸引更多的大中小企業參與和推進綠色制造。在成立大會上聯想集團和陜鼓等企業帶來的經驗分享,讓大家看到了綠色制造中的更多機會。
楊元慶理事長在成立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聯想的綠色制造實踐。他提出不僅要從投入,而要從企業社會責任、競爭力和綜合效益等多個維度來看待綠色制造,為此聯想十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綠色制造,包括打造綠色產品、推行綠色工藝、使用清潔能源和致力于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等。
聯想在這些方面進行了持續的投入,并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如從2005年起,聯想共計從全球客戶手里回收了約9萬噸廢棄產品,其自身運營和生產產生的廢棄電子產品回收也達到了6萬噸,有力地保護了環境。
同時,聯想還從采用綠色制造工藝中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年初的CES大會上,聯想發布了獨創的低溫錫膏制造工藝,該技術不僅減少了35%的碳排放量,還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從而創造了更好的效益。楊元慶表示,聯想將從2018年開始向全行業免費推廣該技術。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聯盟理事長楊元慶發表主題演講
陜鼓動力董事長、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聯盟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印建安也在主題發言中,介紹了陜鼓將綠色制造探索與其商業策略變革相結合取得的巨大成功。
2005年,陜鼓開始了自身商用模式的戰略性轉變,公司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能量轉換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型。在轉型過程中,陜鼓構建了具有特色的制造業綠色增長模式,形成了有效提升企業綠色制造能力的途徑和解決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自身也得到較快的發展。
首先,陜鼓實現了遠低于行業水平單位能耗,陜鼓的單位產值能耗為21.08kgce/萬元,而整個通用設備制造業為77.25kgce/萬元。其次,因為自主創新開發的能量回收機組實現了能效大幅提升,該產品受到市場廣泛歡迎;其能量回收系統裝機總功率為16GW,相當于五分之四個三峽發電機組。
除了聯想與陜鼓,其他成員也在綠色制造領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并實現了突破。聯盟將借助其服務平臺和多項活動,在未來向社會分享這些企業的經驗,以通過標桿企業的引領和帶動實現綠色制造在中國的全面突破。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展望未來,綠色制造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又一個新機遇。聯盟將著力打造綠色制造理念傳播平臺、綠色制造診斷服務平臺、綠色制造金融對接平臺、綠色制造+互聯網平臺、綠色制造國際合作平臺等五大平臺,為大中小制造及相關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服務,中國經濟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