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市場分析 > 柯達雖已贏利,能否東山再起,還需天時地利人和

柯達雖已贏利,能否東山再起,還需天時地利人和

作者: 時間:2017-07-13 來源: 創事記 收藏

  上周,在總裁班給學員講課時,一個學員問道:周老師,當我看您撰寫的《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危機管理》后,有一個疑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7/361703.htm

  在書中,您介紹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他的危機意識非常強,但是我很不能理解的是,顛覆性創新對企業的影響,特別是任正非提到,不能盲目創新,但是任正非又提到不要怕顛覆性創新砸了金飯碗,這樣的戰略是不是非常矛盾。

  其實,我想各位讀者都跟該學員一樣困惑。在當下都在追求顛覆性創新時刻,任正非始終在強調推動有價值的創新,但是也不拘泥于創新的模式,同時還允許小部分力量有邊界地去顛覆性創新。

  在“2013年度干部工作會議”上的內部講話中,任正非談道:“我們只允許員工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發散了公司的投資與力量。非主航道的業務,還是要認真向成功的公司學習,堅持穩定可靠運行,保持合理有效、盡可能簡單的管理體系。要防止盲目創新,四面八方都喊響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

  任正非說道:“滿足客戶需求的技術創新和積極響應世界科學進步的不懈探索,以這兩個車輪子,來推動著公司的進步。華為要通過自我否定、使用自我批判的工具,勇敢地去擁抱顛覆性創新,在充分發揮存量資產作用的基礎上,也不要怕顛覆性創新砸了金飯碗。”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講,允許部分顛覆式創新可以很好地引領未來做好技術儲備。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看來,作為中國企業的華為從當初默默無聞的一個小企業脫穎而出,到如今登上世界冠軍寶座,足足用了近30年時間。

  華為之所以能夠保持持續創新,是因為華為必須積累核心技術和探索前沿技術,只有持續堅持創新,才能追趕和超越競爭者,不被后來者所顛覆。

  當、諾基亞等一大批跨國企業從鼎盛走向衰落后,這樣的案例足以說明,與時俱進的創新是多么重要,一旦用戶變了,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就必須為之改變,一旦不改變,無疑重蹈被顛覆的覆轍。

  關于顛覆式創新,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做了詳細的闡釋,任正非說道:“聚焦主航道,以延續性創新為主,允許小部分力量有邊界地去顛覆性創新。”在任正非看來,只有探索新技術,才能避免被競爭者顛覆式創新所替代。任正非解釋說道:

  互聯網總是說顛覆性創新,我們要堅持為世界創造價值,為價值而創新。我們還是以關注未來五至十年的社會需求為主,多數人不要關注太遠。我們大多數產品還是重視延續性創新,這條路堅決走;同時允許有一小部分新生力量去顛覆性創新,探索性地“胡說八道”,想怎么顛覆都可以,但是要有邊界。這種顛覆性創新是開放的,延續性創新可以去不斷吸收能量,直到將來顛覆性創新長成大樹苗,也可以反向吸收延續性創新的能量。

  公司要像長江水一樣聚焦在主航道,發出巨大的電來。無論產品大小都要與主航道相關,新生幼苗也要聚焦在主航道上。不要偏離了主航道,否則公司就會分為兩個管理平臺。

  大公司為什么運轉很困難?以前我們一個項目決策,要經過四百七十多人審批,速度太慢,內部要允許大家有一條小路快走。而且主航道四百七十多人審批也太多了,應該先砍掉絕大部分。

  在任正非看來,創新不能盲目,但是也不能畫地為牢,必須打破僵化的思維,在堅持推動有價值的創新基礎上,允許小部分力量有邊界地去顛覆性創新。不然,可能就被競爭者所淘汰。

  任正非的憂慮是有道理的。在這里,我們來剖析一下衰落的案例,就可以印證任正非的觀點。

  眾所周知,率先發明,但是卻堅守曾經的優勢業務,結果卻被,以及手機照相所替代。柯達因此被時代所遺棄。

  2012年1月19日,對于柯達來說,這個日子似乎宣告這個擁有131年歷史的、曾經的王牌攝影器材企業結束,因為當天柯達正式向法院遞交破產保護申請。

  可能讀者會問,柯達這個攝影界的一代霸主,曾被譽為美國榮光的企業,怎么就窮途末路呢?

  答案就是害怕顛覆性創新砸了自己的金飯碗。20世紀70年代,作為全球最著名膠卷生產企業,已經著手研發先進的照相技術,但是卻不敢大膽使用,最終走向沒落,直至破產,罪魁禍首竟然是自家當初發明的數碼照相技術。

  1975年,柯達工程師Steven Sasson像往常一樣,當他把世界上第一臺的喜訊匯報給直屬部門領導時,卻沒有得到嘉獎,甚至被告知要嚴格保守商業機密,以免影響膠卷的銷量。

  在現在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顛覆式創新,卻被柯達的官僚主義給忽略了。正是因為否定了這個顛覆創新,讓柯達錯過了一個絕佳的引領潮頭的機會,再后來的較量中,柯達因為走向衰敗——不是別人發明的數碼相機,而是害怕砸了自己的金飯碗,自己打敗了自己。如今,柯達成為了企業高管的警鐘:在顛覆性技術侵入市場的時候,必須要及時回應。為什么這樣說呢?那就是顛覆性創新砸了自己的金飯碗,但是也可能砸了競爭者的金飯碗,機遇與挑戰同在,只要能夠自我變革和轉型,那么依然可以引領時代。

  客觀地說,柯達之所以能夠創造全球傳統膠卷市場的神話,是因為柯達的創新機制。據公開數據顯示,柯達在鼎盛時期曾占據全球2/3的膠卷市場,其特約經營店遍布全球各地。正是因為這樣的金飯碗,才讓柯達高管患得患失,最終決策失誤。

  2000年左右,隨著數碼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顛覆性技術的數碼產品開始以迅雷不及耳之勢伸展到世界各地,面對如此沖擊,傳統膠片市場開始漸漸地萎縮。

  當柯達長期貢獻業績的傳統膠片市場下滑時,柯達高層依然沒有緊跟時代。學者評論說道:“在數字時代,沒有核心技術,企業的經營就會隨時處于危險的狀態,過去的一切都會在瞬間貶值。數字科技的發展,無疑給以傳統影像為重心的柯達帶來了致命的沖擊。加上管理層滿足于傳統膠片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沒有及時調整經營戰略重心,決策猶豫不決,錯失了良機。”

  2003年,柯達的膠卷業務遭遇寒冬,其市場份額萎縮較為厲害,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跌幅竟然高達71%。

  在此刻,柯達不得不重視數碼業務,2004年,盡管柯達推出6款數碼相機,但是沒有能夠挽救其下滑的頹勢,其利潤率僅為1%,其82億美元的傳統業務的收入則萎縮了17%。

  幾經折騰,柯達已經迷失在數碼時代,2006年,柯達把其全部數碼相機制造業務出售給新加坡偉創力公司。

  2007年,柯達又將醫療成像部門,以2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加拿大資產收購公司OneXyi。

  同年,柯達為了自保,不得不實施第二次戰略重組,裁員達2.8萬人,可謂壯士斷腕。但是,卻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柯達的虧損竟然達到1.33億美元,金融危機讓僅憑出售資產勉強盈利的柯達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2011年9月,柯達公司的股價下跌至0.54美元,為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在這一年內,柯達公司股價的跌幅超過 80%,全球員工的數量減少至1.9萬。

  基于此,2012年,柯達公司不得不向法院遞交破產保護申請。此時,輝煌不再的柯達,不得不進行第三次戰略重組。2013 年 11 月,柯達完成第三次重組,不過這個昔日的業界霸主,其地位已經一落千丈,其市值不足 10 億美元,且大部分股權被私募股權公司和投資公司收購。

  至此,柯達依然聚焦在膠卷業務板塊,其客戶群定位在小眾電影市場;此外,柯達也向報紙印刷、包裝和一些相關企業出售設備。

  2015年,柯達的營業收入達到18億美元,比2014年的21億美元減少了3億美元,下降15%。2015年第四財季實現凈利潤240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虧損4200萬美元,實現扭虧為盈。

  2017年3月,柯達公司公布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2016年共實現銷售收入15億美元,GAAP凈利潤為1600萬美元,主要產品線持續增長。

  當柯達開始贏利后,CRT Capital Group 證券公司分析師阿莫爾·蒂瓦納剖析柯達的問題時直言:“柯達面臨的問題是競爭,和技術無關。”在他看來,盡管柯達已經贏利,但是要想重回巔峰時刻,依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倒下的柯達,雖已贏利,能否東山再起,鎩羽歸來,可不是簡單的絕地反擊。

  柯達的案例給中國企業經營者的啟示是,當時代在變化時,不要害怕顛覆性創新砸了自己的金飯碗,否則,即使自己不砸自己的金飯碗,競爭者也會砸,與其讓競爭者砸,還不如自己主動地迎合時代。因此,對于任何時代,任何行業,中國企業經營者都必須主動地變革,主動地顛覆舊有優勢,打破陳規,方能在與競爭者較量中獲勝。



關鍵詞: 柯達 數碼相機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