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醫療電子 > 設計應用 > 耳鼻喉、胸腹領域內的光學窺鏡市場分析

耳鼻喉、胸腹領域內的光學窺鏡市場分析

作者: 時間:2017-06-06 來源:網絡 收藏

一、光學的發展回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6/350063.htm

在醫生影像未發明之前,醫生用肉眼觀察人體內部的結構,只能靠內窺鏡。1795年,德國Bozzine醫生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1879年,德國泌尿科醫師Nitze在醫療器械師Leiter的幫助下,將白金絲插入直徑5mm的膀胱鏡管前端,用水冷式電流加熱的方法使白金絲發光提供照明,制成了前端配備照明裝置的膀胱鏡。Nitze膀胱鏡的構造與現代硬性構裝基本一致,開創了醫學史中使用光學之先河。

經二百多年的發展,內鏡技術及與之相關的器材有了飛躍性進步,雖然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影像醫學及相關的顯示技術,使用醫生們能以不同角度、方式觀察到人體內部的任何一個位置,但在一些情況仍不能代替內鏡的作用。今天,業內將內鏡總分為三大類:硬性內鏡、軟性內鏡和纖維內鏡。以下就將包括激光技術在內的光學技術、器材在人體、普外等方面的應用情況做一介紹。

硬性內鏡:1795年,德國的Bozzine醫生首先提出了內鏡的概念,并于1806年發明了醫用硬性內鏡。這種利用燭光做光源能通過內鏡看到了直腸和子宮內腔。Desormeaux和Segelar兩位醫生于1868年首次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內鏡”一詞。兩年后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從此,硬性內鏡即以金屬管為外殼、白熾燈為照明光源,由透鏡、棱鏡、反光鏡等光學元件構成,直至今天,除硬性內鏡的材料、結構在改變之外,其基本原理未有大改動。

軟性內鏡:也稱為可曲內鏡。內臟器官存在解剖生理彎曲,硬性內鏡難以充分檢查,1881年,Mikulicz設計出前端三分之一處可成30度的內鏡,這樣半可曲式內鏡誕生。1932年,Schindler和Wolf制成一種半可曲胃鏡,直徑為12mm,長為77cm,近段為硬管,遠段為軟管,軟管部裝有26塊短焦距棱鏡,可在不同水平彎曲34度。由于插入時病人的痛苦較輕,視野較大,這種胃鏡幾經改進之后,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纖維內鏡:上世紀中葉,光導纖維技術在英國的出現,光導纖維技術在醫學的應用,推動了醫用內鏡的革命。1957年,Hirschowitz制成第一臺光纖內鏡,從而使內鏡開始進入纖維光學內鏡的階段。纖維內鏡以玻璃纖維光束代替傳統的透鏡、棱鏡等作為導光傳像的元件,采用外部強冷光源照明,可進行攝像。纖維內鏡可以控制彎曲方向,便于插入人體,減少患者痛苦。不久,美國ACMI公司首先實現了纖維內鏡的商業化生產。1966年,日本奧林巴斯公司首創前端彎角機構。1967年,日本馬自達公司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亮度大增,可發現微小病灶,視野進一步擴大。隨著附屬裝置的不斷改進,如手術器械、影像系統的發展,使纖維內鏡不但可用于診斷,還可用于手術治療。

二、光學內鏡在微創外科學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

1、微創外科的界定

1983年,英國泌尿外科醫生Wickham首先提出了微創外科學(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1987年以后,這一概念因LC手術的成功完成與廣泛開展才被醫學界真正接受。隨著內鏡外科、介入影像外科等微創技術在腹部、胸部、頭頸部、心血管外科、婦科、骨關節外科等很多領域的發展。微創外科學的概念才漸漸清晰起來,但如何準確地界定微創外科學的概念目前仍有爭論。
1992年,Hellwig和Bauer提出了“微侵襲內鏡神經外科學”(MIEN,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Neurosurgery)。此法是應用CT、MRI定位,計算出坐標數值,在導航系統輔助下,將內鏡置入點進行工作。內鏡與現代影像成像技術、超聲導引技術、立體定向技術、電子計算機三維成像技術相結合,準確定位病灶,確定病變范圍、形態、性質,設計適當入路,引導內鏡準確到達病變部位進行操作,大大減少了因內鏡手術所致副損傷。

實際上,對微創外科應從整體與廣義上去更全面,更系統地理解其豐富的內涵。從廣義上講,凡是能減少組織的手術損傷、有利于機體功能恢復的治療措施都應屬于微創外科的范疇,包括腔鏡外科、內鏡外科、介入放射外科、定向引導外科、遠程醫學,甚至還應包括顯微外科和基因治療等。可以說光學內鏡與微創科學有不解之緣。

現代內鏡與微創手術的內在優勢和革命性進步,以及目前手術所能涉及的領域以及患者接受的程度,包括經濟成本等諸要素,都說明了先進的微創手術能在一些方面滿足人類對健康和生命品質的要求,并顯示出微創手術繼續發展的大趨勢與不可逆性。

2、光學內鏡在微創外科中的應用與相關問題

開展微創外科手術,盡管需要增加配置很多相應的儀器和設備,客觀上增加了醫院成本的支出,因此手術費用要比傳統手術高一些,但因微創手術比傳統手術的創傷小,傷口愈合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病人住院時間明顯縮短,相對彌補了整體治療費用和傳統手術的差距,尤其是微創外科手術使患者提高了的生命健康品質,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比照的。因此,目前在全球各地,特別是發達國家,只要能夠采用微創外科手術治療的疾病,患者會首選微創外科醫生來做手術,例如在科、腹部、顱內手術等領域。

成功實施微創手術與現代器械、導航技術的應用自然密不可分,但與醫生自身的技術、學識、經驗等也有極大關系。因此,醫生們在使用內鏡進行微創手術時,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良好的傳統手術基礎和臨床經驗。微創外科手術是在傳統手術的指導原則下,在滿足和達到傳統手術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小切口采用各種儀器進行高要求手眼配合的手術治療。因此,如無傳統外科手術臨床經驗的醫生,很難成功地開展微創手術。

(2) 臨床經驗。具有分析決策適應證的能力,能夠準確分析和判斷哪些疾病的治療適合采取微創外科手術。

(3) 掌握各種微創手術器械和設備。除了熟悉電子顯像和傳送系統,如在腹腔內進行微創手術,則應熟悉各種腹腔鏡、內鏡、超聲刀,以及安全性氣腹針、穿刺器、單發及一次性連發施夾器、腔內直線形切割閉合器、腔內圓形吻合器、修補縫合器、組織牽開器、圈套器、各種造影器械等,使得在腔鏡下各種手術操作都能夠得心應手,應用自如。

(4) 關注微創新理論、新方法。例如在顱內手術方面,Hellwig和Bauer于1992年提出的“微侵襲內鏡神經外科學”(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Neurosurgery);Perneczky在1998年提出“鎖孔外科”(Keyhole surgery),當然這些理論首先是建立在現代醫學手段基礎之上的,理論與方法之所以得以被業界認同和應用,是與發明者自身各因素相關的。

隨著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都在向醫學滲透,包括微電子學、計算機技術、光電技術、電信技術等,將使得微創外科技術本身更趨現代化、合理化,模擬更逼真。雖然微創外科的發展其硬件的物質基礎固然重要,但成敗的關鍵依然是軟件的配套和醫生自已的學識。

三、光學內鏡在領域的應用

1、耳內鏡的應用

1)耳內鏡手術的發展與分類

耳鼻咽喉部解剖結構復雜,孔小洞深,手術難度大。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內鏡是由Bozzini研制的,由一個花瓶狀光源、蠟燭和一系列鏡片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檢查。1967年,Mer首次應用纖維耳內鏡通過已有鼓膜穿孔檢查中耳。1982年,Nomura提出在完整鼓膜上行鼓膜切開術通過耳內鏡觀察中耳結構。1989年,Kimura借助于纖維耳內鏡經鼻腔入路觀察了咽鼓管內腔及鼓室腔。通過多年的探索,耳內鏡的應用已較為成熟。

耳內鏡總體分為硬性耳內鏡和纖維耳內鏡兩大類。硬性耳內鏡:根據鏡頭角度分為0度、30度、70度三種;根據鏡體直徑分為1.9mm、2.7mm和4mm三種;根據鏡體長度分為6cm、11cm兩種。纖維耳內鏡:直徑從0.5mm到1.2mm不等,鏡長從200cm到650cm不等,鏡頭角度也有多種。利用耳內鏡進行檢查或手術時創傷微小或無創,能探及難以暴露的竇腔,并可以輔助顯微鏡或獨立進行手術治療。另外,耳內鏡可連接照相機和電視攝像系統,以供臨床資料記錄、教學、科研之用。

2)耳內鏡的臨床應用范圍

(1)顱內檢查研究的應用

由于人的聽力與腦部神經有關,而這些神經又與相關血管等糾纏在一起,因此耳內鏡在顱內相關檢查中得到廣泛應用。將內鏡用于顱內手術始于20世紀初,隨著60年代光導纖維技術出現,1988年,Auer提出“內鏡神經外科”(Endoscopic Neurosurgery)的概念。內鏡神經外科分類:

a.內鏡神經外科:單純應用內鏡手術,經顱骨鉆孔,使內鏡達到病變部位,直接處理病變,操作是經內鏡工作腔來施行。

b.內鏡輔助的顯微神經外科: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內鏡輔助處理顯微鏡難以達到部位的病變。

c.內鏡控制的顯微神經外科:在內鏡及其顯示系統的導引下,應用常規的顯微手術器械進行手術操作,手術操作是在內鏡外進行。

對這些解剖結構的準確辨認使耳內鏡在各種后顱窩手術中能對手術顯微鏡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如三叉神經切斷術、前庭神經切斷術、聽神經瘤手術、血管交叉壓迫減壓術、半面痙攣等。

(2)應用于顱內腫瘤手術

內鏡手術常與導航系統相結合,可準確定位并直接到達病灶,避開大血管等重要結構來選擇最佳手術入路。必要時可以舍近求遠,以減少神經功能的損傷。

(3)應用于聽覺神經瘤手術

在進行聽覺神經瘤保聽手術時,經乙狀竇后或經迷路后徑路極易損傷迷路。侵入內聽道外側壁的聽神經瘤的切除往往是在盲視下或借助小反光鏡的幫助行鈍性剝離,這樣極易導致病變切除不徹底或損傷迷路、面神經、耳蝸、前庭神經等重要結構。使用耳內鏡大大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并減少了腫瘤的復發率,同時也能減少術后腦脊液漏的發生率。耳內鏡較顯微鏡更易發現顳骨的開放氣房,尤其是巖骨后上部、內聽道后壁、乙狀竇后區的開放氣房,從而可以及時用骨蠟或筋膜填塞以防止腦脊液漏。

(4)應用于CPA手術

使用耳內鏡的CPA手術在國外已有報道,包括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詳述。

2、鼻內鏡的應用

1 )鼻內鏡手術的發展

1901年,Hirshman對Nitze的膀胱鏡進行改良后,首次經齒槽對鼻腔和鼻竇行檢查;1925年,Maltz成功地應用Wolf公司的內鏡,經下鼻道和犬齒窩對上頜竇進行了觀察,并創造了鼻竇檢查(Sinuscopy)一詞;1951年,Hopkin用玻璃光導纖維傳遞冷光源進行前端照明,同時發明了固體柱狀鏡系統;這一發明極大地增強了照明的亮度,為現代硬性內鏡技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德國Storz公司采用Hopkins光學系統,生產出了性能優良的硬性光學內鏡。德國Wolf公司采用Lumina光學系統,同樣生產出了優質硬性內鏡。同時,日本Olympus公司也生產出硬性內鏡。進入20世紀70年代,適應耳鼻咽喉科各專業用的各種類型的內鏡相繼研制成功,歐洲、日本等耳鼻咽喉科界紛紛強調使用內鏡的必要性。

Messeklinger被認為是首倡針對鼻腔外側壁內鏡檢查的人;1982年,德國Storz公司為Messeklinger和Stammberger提供了完整的鼻內鏡設備,包括各種角度的內鏡和監視、照相設備;1985年6月,由Stammberger和Zinreich共同主持,Kennedy在美國的巴爾的摩(Baltimore)組織了首次鼻內鏡外科技術講座,獲得成功,使之在美國普及并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推廣;1986年,Kennedy在文獻中提出了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的概念(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與此同時,以山下公一為代表的日本學者也開始在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廣泛應用鼻內鏡。

我國的鼻內鏡外科創立于20世紀80年代,1997年11月在海口召開的全國鼻科學術會議上,在入選會議的286篇論文中,與鼻內鏡手術直接相關的有80余篇。這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鼻內鏡手術技術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廣并蓬勃發展的現狀。1995年,全國20余位鼻科學者匯集廣州,制訂我國第一部慢性鼻竇炎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定標準,即“廣州標準”。1997年,在海口全國鼻科會議上,在“廣州標準”的基礎上,經與會者充分討論、修訂,形成“海口標準”,并于1998年6月由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正式公布。

2 )關于鼻內鏡應用的“功能性”和“根治性”爭論

Messerklinger是第一個系統地闡述內鏡鼻竇外科(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人。為闡明鼻內鏡手術治療局部慢性炎癥對局部病理生理過程的影響,以美國學者Kennedy為代表,創造了功能性內鏡鼻竇外科(FESS)的概念。這一技術的實質是通過改善鼻竇的通氣引流和粘液纖毛清除功能,達到恢復病變鼻竇正常功能的目的。

基于慢性鼻竇炎病理生理學的研究結果,提出的FESS的概念和手術方式,對慢性鼻竇炎的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產生了一些問題:首先粘膜可逆性恢復的依據和標準不明確,單純依靠手術不能保證“可逆性恢復”;其次手術中對病變粘膜有無功能的判定和取舍有困難;第三再生粘膜可能已失去正常功能。故“功能性”的概念應貫穿于疾病的診療過程中,而不宜做為外科技術本身的分類依據。隨著鼻內鏡外科技術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延伸。融合FESS理論,重新界定ESS的概念,或可稱為鼻內鏡外科(Nasal Endoscopic Surgery,NES),其拓展了手術技術的應用范圍,適合學科發展的需要。

鼻內鏡手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拓寬鼻腔和鼻竇間的聯系空間;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粘膜。也就是說,對鼻內鏡外科的理解應包含兩個方面,即對手術技術本身的認識和對病變病理生理過程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劃分所謂“功能性”和“根治性”手術制約,而將對局部生理功能的保護貫穿于整個治療的過程中。因此,現代鼻內鏡外科的內涵在于,在鼻內鏡直視下,以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結構和功能為前提,以清除病變、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為目的的鼻外科技術。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電視監視下的鼻內鏡手術;清除鼻腔和鼻竇病變;正確的粘膜取舍與結構重建;術后隨訪和綜合治療。

3、激光技術在咽喉領域的應用

1 )激光的手術治療作用

激光種類多,特點不一,在醫學上常見的激光有CO2激光、Ar+激光、Nd-YAG激光、KTP/ 532激光、半導體激光等。使用高功率或大能量的激光器產生的激光束經聚焦后可以對生物組織產生強的熱作用,從而實現對生物組織的切割、汽化和凝固。激光對生物組織的熱作用一般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吸收和碰撞。

在臨床應用中,依靠調節受照區上的功率密度來實現切割、汽化、凝固等不同的手術要求。改變受照區上的功率密度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改變激光器的輸出功率,二是對于聚焦的激光束,在激光輸出功率不變的條件下,改變受照射部位離開焦點的位置,從而改變被治療部位的功率密度。

切割:當較高功率的激光束經過聚焦系統后,在焦點處形成功率密度高度集中的細小激光束,可以使局部組織很快汽化而分離開,起到類似手術刀切開組織的作用,而形成激光“刀”。激光切割對切口周圍組織的損傷并不嚴重。對于軟組織離開切口100mm處的溫度約為70℃,離開切口400~ 500mm處的溫度是50℃,切割組織后的損傷層可分為三層,接觸激光的是10~20mm的包含有碳化顆粒的燒焦表面層,接著是因汽化形成的空泡層,再向外是水腫細胞層,約100~200mm。

汽化和燒灼:利用強激光的熱作用使病變組織被碳化掉,碳化的溫度約為300~400℃,病變組織碳化后與正常組織脫離,用生理鹽水棉球將其擦掉。經燒灼后的組織凝固、脫水、碳化,使細胞破壞,有助于止血。在高功率激光束照射下,可使組織熔融或汽化,汽化過程中一是機體組織直接變成氣體,二是機體組織中的水分變為水蒸汽。

激光凝固:激光凝固實際是熱凝固,組織吸收光能后溫度升高到50~100℃,光照區的組織很快凝固壞死,其下較深層組織發生自溶分解,再深處是炎癥區。激光凝固有三方面作用:一是止血作用,激光照射病損血管使之熱損傷、變形、痙攣而閉塞;二是焊接作用,受照射部位的蛋白質發生熔融而產生固化凝結,使之緊密的粘合;三是凝固病灶組織,使病灶組織凝固壞死,結痂脫落。

2 )CO2激光治療咽喉部病變

咽喉部的一些常見疾病如:聲帶息肉,呼吸道喉乳頭狀瘤,喉角化癥,喉狹窄,早期喉癌等,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通過應用CO2激光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應用CO2激光治療咽喉部病變較以往常規手術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首先,對咽喉部粘膜熱輻射少,對局部組織的熱損傷小,術后反應輕微,不易引起咽喉部黏膜的水腫;其次,準確性好,能在顯微鏡下根據病變的范圍和深度徹底切除病變,減少了正常黏膜的損傷;第三,手術中不易出血,縮短了手術時間,術后不易形成瘢痕及粘連。應用CO2激光手術切除病變,療效好,恢復快。對于早期喉癌的治療,國內外已有應用CO2激光切除病變的大量報道,臨床療效是肯定的,生存率與傳統部分喉切除及放射治療相同,無統計學差異。

四、光學內鏡在普外科領域的應用

1、腹腔鏡在普外科上的應用范圍

法國婦產科醫生Dr.Mouret于1987年將腹腔鏡應用于婦科手術,同時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我國的LC手術始于1991年,由我國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率先開展了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由此膽囊切除手術便成為腹腔鏡的重要應用領域。

腹腔鏡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痛苦少、術后康復快及切口美觀等獨特的優勢。在發達國家,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已占膽囊切除總數的近95%。特別是腔鏡的切口美觀等,因此在普外科手術中,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但腹腔鏡手術并非所有腹部外科疾病都適用,目前以下幾個方面的疾病適用于腹腔鏡手術。

膽囊疾病:包括膽囊結石、膽囊息肉以及膽囊炎。其中膽囊結石合并有膽囊炎癥狀者必須行手術治療。而對無癥狀型的膽囊結石者,最近的研究發現,因結石長期摩擦膽囊內粘膜層而引發慢性炎癥,并發展成非典型增生,即癌前病變。此類患者易發展轉變成膽囊癌,故亦應及早手術切除膽囊。膽囊息肉雖很少有伴隨癥狀,但因其亦可在長期病變的過程中轉變為癌,且癌變率高于正常人群的數倍,更應及早手術為宜。

頸部疾病:甲狀腺與甲狀旁腺的疾病是目前較為新興的腹腔鏡手術適應癥。對那些患有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頸部疾病的女性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應用腔鏡進行甲狀腺手術時既美觀亦不失安全性。手術時僅在兩側腋下或兩乳暈處穿刺約1cm左右的切口,即可進行手術。國外文獻有報道,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Udelsman醫生已將微創腔鏡手術摘除甲狀旁腺良性腫瘤作為門診常規手術。
乳腺疾病:由于現代醫學理論、美學理論與人工造腔技術的進步,國內外許多有條件的醫院對乳腺良性腫瘤,早期乳腺癌患者等已應用腹腔鏡手術進行病灶切除,以及在必要時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這一技術的應用,對于年輕的女性患者不僅可治愈乳腺疾病,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患者對乳腺形體美的心理需要。

惡性腫瘤:加之近年來,由于腹腔鏡超聲刀的使用與手助腹腔鏡技術的問世,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惡性腫瘤疾病已明顯增多,目前,有關腹腔鏡手術治療胃癌、肝癌、結腸癌、胰腺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的報道呈上升趨勢。自2000年開始,特別是用于西方人較為高發的結直腸癌治療報道明顯增多。這說明腹腔鏡手術的應用已開始進入更為廣闊的外科領域。據文獻報道,較早開展這項技術研究的巴塞羅那大學的Lacy醫生認為:對于結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優于開腹手術,因此其有望成為結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案。
其他普外科:在肝囊腫、肝膿腫、闌尾炎、腹外疝、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方面也體現了良好的應用前景。此外,應用腹腔鏡行乙狀結腸切除、脾臟切除、胃部分切除等手術,在技術條件成熟的醫院,亦是很好的治療手段。如脾囊腫、脾腫瘤、各種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進、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癥等需行脾臟切除時,也可行腹腔鏡手術。結腸鏡難以切除的乙狀結腸息肉、乙狀結腸早期癌等亦可行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由于腹腔鏡的手術微創化,從而避免了腹部切口過長、術后腹腔內臟器粘連、內臟功能恢復慢、住院周期長等傳統開腹手術所普遍存在的缺點。

2、手助式腹腔鏡手術技術

腹腔鏡外科手術是將聯接了顯示器的微型攝像裝置放入腹腔內,微型攝像機可以隨意移動,通過屏幕的監視,利用微型的電刀、鉗、剪等手術器械,完成手術操作。由于手術操作對自由度、三維視野以及觸覺感知的全方位精細要求,腹腔鏡外科仍需器械和技術的不斷改進。

腹腔鏡應用于普外科已有十余年,盡管腹腔鏡手術的工具和技藝的不斷改進與提高已為眾多的患者帶來了益處,但整個外科仍有相當多的手術不能在小切口下實施。特別是對于腹腔內的胃、脾、肝、胰腺、結直腸等臟器進行高難度的復雜手術時,常規的腹腔鏡手術將使術者面臨觸覺缺乏、為取出標本必須擴大切口、無形中延長手術時間及切口瘤細胞種植等諸多難題。

國際微創外科著名專家、歐洲外科學會主席Alfred Cuschieri教授首創了手助式腹腔鏡手術,該術式與傳統的腹腔鏡相比,手助式腹腔鏡手術具有現代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的共同優點。因此,隨著手助式腹腔鏡手術的問世為解決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1)手術者有了觸覺,這有助于確定病變的位置、大小、范圍和發現未考慮到的病變,而以往則更多地是依賴術中使用內鏡和超聲探查;

(2)有助于手術野的暴露;

(3)術者伸入腹腔內的手可安全地進行組織的鈍性分離;

(4)可以確定大血管的位置和控制大血管出血;

(5)由于以上的優點,與常規腹腔鏡手術相比,手助腹腔鏡手術可以明顯地縮短手術時間;

(6)減少了腫瘤手術時癌細胞的擴散和套管切口的種植轉移機會。

但由于該技術誕生時間不長,實現病例有限,其可信程度尚待研究。在我國,由于手術袖套的價格高昂,其實用價值還待進一步觀察。

五、結束語

光學技術及內鏡應用于人檢查、治療,是基于微創的原則。無疑,傳統外科的發展方向仍舊是高效、微創。微創外科需要一個集中、擴散、推廣、普及的過程,相形之下,也需伴隨著器械、設備、技術的進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外正研究、使用的“膠囊內鏡”,使用光學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理念不斷更新。在這里,筆者粗淺地討論了光學內鏡在耳鼻喉、腔的應用,其實光學內鏡還廣泛應用于腸道、胃部檢查等領域,限于篇幅、學識等原因,在此就不再論述。



關鍵詞: 內鏡 胸腹 耳鼻喉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