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物聯網是趨勢 高通正推動萬物互聯
過去三十年,通訊技術的不斷演進致力于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使得你我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隨著智能設備越來越豐富,人們也早已不能滿足于幾十億個體之間的互聯,我們的智能手機、運動腕帶、無人機等都有互聯的需求,因此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萬物互聯將引領一場技術的變革,物聯網無疑成為通訊發展的下一個主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4/346174.htm身處這個變革的時代,圍繞我們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萬物互聯影響著你我,現今的技術、未來的發展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日前,高通在北京召開了LTE物聯網技術沙龍,邀請Q博士沈磊對物聯網技術做了一定解讀,分享了高通在該領域的先進技術與完善解決方案,萬物互聯的愿景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高通產品市場高級總監沈磊
蜂窩技術才是未來趨勢
我們知道,智能硬件接入物聯網的方式有許多種,出于不同的設備以及應用場景,包括藍牙、WiFI、蜂窩型移動網絡、NFC、電力線等連接方式都在物聯網中有廣泛應用。其中蜂窩型移動網絡被反復強調,作為我們當前移動通信的基礎,蜂窩網絡在全球有著廣泛的覆蓋,保證連接始終在線,多年的建設使其更加安全可靠,已在全球形成一定的生態系統,因此蜂窩技術將是推動物聯網服務的主力,也是未來的物聯網發展的趨勢。

根據高通給出的預測,截至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將超過50億,其中蜂窩技術作為主力將支持豐富的物聯網服務。小至家庭中的水電表的表計監測,關系到我們的生活,大至遠程人體狀況監測,關系到我們的生命健康,物聯網將覆蓋智慧城市、環境檢測、醫療健康等領域,時刻服務于我們。
兩大標準:Cat-M1、Cat-NB1
現在主流的蜂窩技術標準是面向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打造,率先保證高速率,有著極高的成本與復雜度。這樣的網絡面對大批量的智能終端接入,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全新的Cat-M1和Cat-NB1技術標準應運而生。考慮到物聯網接入設備多為可穿戴智能硬件、工業傳感器、監測表計等,這種設備特點鮮明:尺寸小,電池供電,對于信息傳輸的需求有限,基于此,Cat-M1和Cat-NB1在設計之初就以降低系統復雜度和功耗成本,提升設備使用壽命為原則,僅保證足夠的速率(1Mpbs足矣),這恰恰與現有的Cat.9、Cat.13這樣追求高速率和高系統復雜度的技術標準相反。

具體來看,Cat-M1的上下行速率均為1Mbps,帶寬僅為1.4MHz,采用半雙工,支持FDD與TDD兩種模式,保留了一定的移動性,并且支持了VoLTE語音通話。這些特性使得Cat-M1在一些高可靠性、關鍵業務、時延敏感型的場景有廣泛應用,比如樓宇中的安保、老人護理、可穿戴設備等。
Cat-NB1相比于Cat-M1在復雜度上又降了一級,上下行速率60kbps,下行速率20kbps,帶寬僅為200kHz,采用半雙工,支持FDD模式,并沒有移動性,也沒有VoLTE語音通話。這樣的設計可以在成本上有效控制,適用于一些對時延不敏感、低數據量、覆蓋存在挑戰的場景,比如環境監測的計量表、家庭的水電煤氣表計等。
高通推動全球物聯網發展
可以看到,Cat-M1和Cat-NB1在特性上各有優勢,是存在一定互補的,為了結合兩者優勢,高通推出了MDM9206多模芯片。在高通看來,物聯網的構建需要計算與連接兩部分組成,因此MDM9206有著極高的集成度,集成了一顆Cortex-A7處理器,運行Linux系統,支持全球衛星定位,同時支持Cat-M1、Cat-NB1、E-GPRS三種標準。基于這顆芯片,模塊廠商可以快速打造相應的物聯網產品,并且有效控制研發成本,預計2017年年中上市。

目前,愛立信與AT&T已經率先利用MDM9206實現了基于Cat-M1的VoLTE語音通話,這意味著語音服務可以延伸至物聯網應用的多重領域,對于日后運營商的經營探索頗具啟示性。放眼全球,包括Verizon、NTT docomo、Orange、Telstra等多家運營商也在物聯網方面積極部署,高通的技術與相應的解決方案無疑在其中起到推動作用。
當然,高通也在積極與國內的運營商合作,于去年11月聯合中國移動和愛立信啟動國內首個Cat-M1測試,一個月后完成了基于Cat-M1標準的現網數據傳輸,當前正在與華為合作,打通了TDD Cat-M1標準空口First Call。根據統計,采用高通芯片的物聯網終端出貨量已經達到10億,越來越多的終端有能力接入網絡,而物聯網也成為下一代通信標準的重要組成,如此的背景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萬物互聯的愿景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