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組建獨立技術研發部門 加碼人工智能
阿里巴巴正在重新組建一個獨立研發部門,以布局包括機器學習在內需要中長期投入的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3/345246.htm在這項被稱作“NASA”的頗為宏大的計劃中,阿里巴巴將包括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在內的領域都圈入了該部門中。一位阿里云內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阿里云將在“NASA”計劃中扮演技術“出口”角色。此外其向記者確認,阿里巴巴并不會簡單地抽調各業務線技術部門來支撐“NASA”計劃,阿里方面已經計劃著手從全球招募人才。
當下,這一計劃至少將阿里巴巴拉到了一個目前技術領域的“主航道”上:其將在機器學習等前沿領域追趕谷歌、微軟們。與此同時,這也反映了這家電商巨頭在前沿技術領域的警覺性。
阿里巴巴版的“NASA”?
2016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集團CTO張建鋒兼任阿里云CTO。
目前來看,“NASA”計劃的掌舵者即是張建鋒,花名“行癲”,其是阿里早期的技術員工之一,早在2004年即在淘寶網擔任架構師。
為什么要建立阿里巴巴版的“NASA”?對此,馬云的解釋是,“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新經濟體必須建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馬云還表示,阿里巴巴“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
一位阿里云內部人士告訴記者,“NASA”含義在于,NASA盡管是美國軍工企業,但是其研發出的諸多核心技術均被應用到了民用領域;其次,在中國互聯網過去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重要的關鍵技術都來自美國定義,但現在中國企業有望改變這一格局。
馬云在整個阿里系超過一萬名員工面前立了一個“Flag”(目標),但這一決心帶給行業的長久影響恐怕要在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顯現。最直接的影響是,馬云希望將阿里巴巴這家公司塑造成為一個技術標簽更為明確的企業。
用行癲的話來說,“以前阿里巴巴商業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但無可否認的是,阿里巴巴的技術積累長期以來是和業務同步進展的,例如每年雙十一涌入的巨大流量不斷考驗著阿里巴巴的基礎技術實力。
但現在,阿里將在技術的臨界點走向另一種策略,即從業務驅動技術,轉變為積極探索核心技術本身。這容易讓人想到類似于Google X實驗室這樣的存在,但不同之處或許在于,相比Google X積極探索無人車、可穿戴設備,阿里巴巴“NASA”計劃更加專注在通用、基礎和核心的技術領域。
技術焦慮
在上述多個技術領域中,阿里無疑還是一個新手。但是,如果對于技術的投入無法迅速產業化,那么阿里巴巴會耗費多少資源在其中?據記者獲悉,目前阿里方面已經著手在全球招募技術人才。
不難發現,大公司談論布局前沿技術,幾乎是今年年初以來的趨勢。
在剛過去的兩會媒體溝通會上,馬化騰稱技術仍是騰訊的焦慮所在,但其拒絕透露對于單獨某一項技術趨勢前景的判斷。雷軍則高調宣布,小米將在接下來宣布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雷軍稱AI將比想象中來得快。
與之對應的熱點話題,則是人口、流量紅利的消失,以及互聯網的“下半場”。巨頭對于技術趨勢的警覺來自于,主流硬件產品的更迭,可能會重新構造整個產業。第一代iPhone的發布已經過去整整十年,在下一次技術浪潮襲來之前,巨頭們對于前沿技術的投入可謂是一種防御措施。
盡管確定下來了將核心、通用技術研發當做重點,但是目前仍無法得知阿里巴巴“NASA”計劃的首要突破點是什么。目前可以獲知的是,馬云在技術大會上著重點名了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其認為機器智能技術應該幫助人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