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投資MCU企業三大思路
2016年,高通收購恩智浦、軟銀收購ARM公司無疑是集成電路產業界的兩起重磅事件。巧合的是,這兩件收購案的標的都與MCU產品有關。恩智浦繼2015年收購飛思卡爾后,已成為汽車電子領域MCU的當之無愧的領軍企業;而ARM則早已憑借其劃時代的IP架構左右著MCU產業生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1/343292.htm一、下游應用牽引MCU產業前景向好
(一)物聯網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單片機(Microcontroller Unit,MCU)就憑借其極強的通用型和極高的研發普及率成為全球嵌入式電子應用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網絡通信、工業控制、汽車電子、消費電子、金融電子等領域都離不開MCU產品的支持。未來,物聯網相關應用將是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和電子信息終端產品的發展方向,無論是工業制造業、汽車還是消費電子,都在向互聯互通的方向演進升級。新增的物聯網設備和老舊設備的物聯網替代將是未來發展的主題。
通常情況下,物聯網設備都需要具備嵌入式控制、傳感數據采集、能耗控制及數據交互通信等功能。在數據吞吐量較大、通信協議較復雜、對主控芯片運算精度要求較高的場合,主流的解決方案多采用32位MCU;而在輕負荷、要求快速響應的應用中,16位及8位MCU仍有大量需求,特別是8位MCU憑借其成本優勢及開發的便利,在一些顆粒度較小的模塊中仍然大規模使用。綜合來看,隨著下游物聯網產業的演進和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MCU市場必將延續高速穩定增長的態勢。
(二)智能卡
數據顯示,MCU芯片在智能卡領域的出貨量接近50%,而從銷售收入看,智能卡領域的收入占比達到15.8%。近年來,隨著加密算法、NFC等相關技術的逐漸成熟,搭載MCU芯片的智能IC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已基本覆蓋日常消費、金融支付、政府及公共事務等各個領域。特別是金融IC卡方面,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正在加快普及。
目前,全國近400家商業銀行中絕大多數都已經發行了金融IC卡。其全面替代磁條卡已成定局。與此同時,銀聯芯片卡標準已相繼落地泰國等旅游業發達的東南亞國家,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金融技術標準的對外輸出。預計未來幾年,智能卡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也將直接拉動上游的MCU市場。
(三)汽車電子
在汽車智能化的演進趨勢下,越來越多的MCU產品被應用于新型智能駕駛控制系統以實現半自動駕駛、自動泊車、巡航控制以及電子穩定控制(ESC)等功能。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開始致力于擴展駕駛輔助系統功能,使之在5-10年后能夠最終實現無人駕駛功能,這將為車用MCU和傳感器市場的發展帶來機會。
新能源汽車方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16年11月,我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42.7萬輛,銷售40.2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直接拉動了汽車電子用MCU芯片的市場需求。配備大容量片上存儲空間和更多I/O接口功能的32位MCU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監視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狀態,以及純電動或混動車的啟動電功率。未來汽車電子應用仍將是MCU市場的主要增長動力之一。
二、投資MCU企業的三種思路
(一)入股MCU龍頭企業,快速切入下游市場
2016年,高通收購恩智浦、軟銀收購ARM公司無疑是集成電路產業界的兩起重磅事件。巧合的是,這兩件收購案的標的都與MCU產品有關。恩智浦繼2015年收購飛思卡爾后,已成為汽車電子領域MCU的當之無愧的領軍企業;而ARM則早已憑借其劃時代的IP架構左右著MCU產業生態。成熟型MCU相關企業在研發實力、供應鏈、市場認可度及客戶渠道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收購成熟型企業一方面可以直接補齊自有產品線,擴大專利覆蓋度,優勢技術互補形成完整解決方案,同時可通過規模效應實現外延式增長并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切入其所在下游應用領域,拓展應用市場范圍,擴大市場占有率。
(二)并購成長型MCU及IP設計公司,提升技術層次
成熟型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往往是出于戰略布局需要,這些公司的普遍特點是運營狀況良好,盈利能力較強,市場占有率較高。與之相比,一些初創型或中等體量的芯片企業一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運營效率低下、產品線較為單一、資金不足或缺乏完善銷售渠道等問題;另一方面又在某些細分領域具有技術先進性。這樣的公司雖然尚未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短時間內難以貢獻業績,卻可以作為投資方補齊短板、拓展市場、布局新領域的技術儲備。同樣地,一些大型芯片企業由于戰略布局的需要,會對一些非核心業務部門進行剝離或調整,這些部門也進入了資本市場。國際知名MCU供應商微芯科技就一直貫徹著這種擴張性收購戰略。自2010年以來先后憑借收購獲得了存儲器控制、藍牙及Wi-Fi無線連接、車載娛樂系統、懸浮手勢、屏幕觸控、氣體監測等方面的相關技術及專利,持續提升著其MCU技術層次。
(三)搭車全球產能擴張,投資產業鏈下游環節
MCU雖然屬于通用型芯片,但是汽車、工業、網絡通信等應用領域因其具有不同的行業標準,對工藝的要求也有較大差別。因此,國際MCU領軍廠商多采取IDM的運營策略。目前,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MCU設計企業基本都是Fabless的經營模式,整體實力及營收規模方面與國際領先廠商有著較大差距,因此在工藝流程環節基本不具備議價能力,產業鏈環節缺失;此外,申請行業認證的周期一般較長。以汽車電子用芯片為例,從前期研發到通過最終驗證可能需要2-3年的時間,這與大陸及臺灣半導體廠商產品快速上市的經營理念相悖。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智能制造產業的迅速發展,MCU的應用場景也將持續拓展,投資產業鏈下游的制造環節,完善針對不同應用領域的工藝技術,打造虛擬IDM集團的投資路徑初步顯現。
三、關注國際并購把脈市場契機
(一)密切關注全球產業界重大兼并重組
同業公司間的兼并重組多出于擴展產品線、擴大市場份額等目的,而在體量較大的并購案后,往往會出現一系列連鎖的業務優化調整舉措,如NXP在收購Freescale僅一個月后,便將其RF部門出售給中國建廣資本;2016年6月,又宣布將分立器件及邏輯IC部門出售給建廣資本為首的中國財團。無獨有偶,2016年11月,中國IC設計公司華大半導體發布聲明,將通過旗下的晶門科技收購微芯公司的觸控技術資產;而就在今年2月份,微芯公司剛剛完成對另一家觸控芯片提供商愛特梅爾(Atmel)的收購。因此,中國產業界公司及金融資本應密切關注國際IC巨頭的戰略層面的合縱連橫,通過聘請專業的行業咨詢公司等途徑拆解分析并購雙方的業務及產品線,以發現潛在的投資機會。
(二)重點考察下游應用優勢企業
當前,全球主流MCU廠家的高端產品基本都是基于ARM或8051架構。不同于專注某一嵌入式應用場景的SoC芯片,MCU產品更強調通用性,且由于MCU芯片對集成度和工藝制程的要求相對較低,國際大廠之間基本不存在技術壁壘。在市場上的產品趨于同質化的環境下,各家MCU廠商的策略是深耕下游應用領域以取得差異化競爭優勢,如NXP在智能卡領域份額較高,而瑞薩電子則在汽車電子領域優勢明顯。未來,隨著集成電路企業勢力范圍的劃定,一家公司通吃下游領域的可能性將微乎其微。因此,下游應用市場前景將直接決定芯片提供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異構”產品短時間內難以爆發
除了目前絕對主流的ARM架構和傳統的8051架構,目前市面上還有基于MIPS架構的MCU產品。2015年9月,Microchip宣布將其基于新的MIPS M5150架構的PIC32MZ產品系列的時鐘頻率提升至200MHz。雖然在某些參數性能上,非主流架構MCU能夠取得局部領先,但是由于其應用范圍較窄,相關研發人員不足,產業生態基礎極為薄弱。以服務器芯片領域作為對比,Power架構、MIPS架構的服務器芯片始終未能獲得市場認可。IBM在中國普及Power架構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目前卻依然沒有一家公司做出成績。因此,在沒有顛覆性的技術革新的情況下,ARM架構及8051架構MCU依然將會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