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制造業十大熱點及未來趨勢
TOP1.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邁向深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1/343213.htm近年來,隨著我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步伐的加快,以及一系列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重大措施的出臺,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日趨走向深化。
制造企業應把握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的趨勢,找到定位和創新點,制訂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升級方案。
TOP2.中國制造業高稅負引發爭議
2016年,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因為要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以及直言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的一番話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點燃了我國制造業高稅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爭議。
除了曹德旺,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也呼吁降低中國企業的稅費負擔,降低企業投資成本,讓企業有利可圖,能為員工增加收入。我國現在的民營企業產值已經占到GDP的60%以及稅收的一半以上,占就業比例達到80%,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有調查發現,87%的民營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和較重。

TOP3.智能互聯產品成為制造業新主題
智能互聯產品不但性能更強、可靠性更佳、利用率更高,而且能提供跨界乃至超越傳統產品的新功能。眾多案例表明,智能互聯產品已經成為制造業的新主題,“智能互聯產品”將開啟一個企業競爭的新時代。
傳統單純由機械和電子部件組成的產品,現在已進化為各種復雜的系統。硬件、傳感器、數據儲存裝置、微處理器和軟件,它們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組成新產品。“智能”和“互聯”賦予了產品一系列新的功能,主要分為4類:監測、控制、優化和自動。即智能互聯產品通過傳感器和外部數據源,對產品的狀態、運行和外部環境進行全面監測,然后對實時數據或歷史記錄進行分析,并將檢測、控制和優化功能融合到一起,產品就能實現前所未有的自動化程度。
TOP4.霧霾倒逼制造業深化轉型
綠色制造作為生態發展的需要,是中國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的必然選擇。面對日趨嚴重的霧霾,制造業進一步向綠色制造轉型是一個非常急迫的課題。大力倡導"綠色制造"生產模式,讓綠色之風驅散盤踞在我們上空的霧霾!
面對日趨嚴重的霧霾,制造業將何去何從?《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再次要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2016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制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TOP5.中企開啟海外并購熱潮 聚焦高端制造業
2016年海外并購創下歷史新高, 高端制造業是中國資本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在這些并購案的背后,無不折射出當前中國市場與制造業升級的雙重迫切需求,雖然不可能解決企業產業升級中面臨的所有問題,但能縮小與國外差距,加速產業轉型升級進程。
例如,大連機床集團投資上千萬美元,全資收購了美國機床制造業知名公司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成立了大連機床集團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主要從事組合機床的生產和銷售;中國深圳集裝箱北美公司收購美國一家集裝箱拖車生產企業。收購完成后,通過改造升級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目前,該公司已經達到了年產8000臺的設計生產要求,年銷售額可達1億美元以上。
美的耗資逾40億歐元收購機器人巨頭庫卡,作為一家可追溯到1898年的老牌制造業企業,庫卡是全球四大機器人巨頭之一,庫卡被業內看作是德國工業4.0的重要執行者,而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機器人契合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符合國內制造業升級的實際需求。
TOP6.工業物聯網應用升溫,行業巨頭紛紛加強布局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與工業不斷融合,為制造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帶來深刻變化。隨著工業物聯網應用的不斷升溫,各行業巨頭也積極加強布局工業物聯網市場。
以GE為例,2016年11月,GE連續并購補強工業物聯網軟件實力,先是買下云服務公司ServiceMax,又買下加拿大工業物聯網軟件公司比特燉(Bit Stew),以強化其內部物聯網平臺Predix。自Predix推出以來,GE已經通過該平臺開發了近40款工業互聯網應用程序來優化工作:如醫療部門通過Predix構建云端醫療,進行預測性維修維護;數字化風場通過風機上的傳感器收集信息,提升風場運營與管理效率。近期,GE數字部門與SAP聯合宣布雙方將在工業物聯網領域展開合作,實現通用電氣的Predix操作系統與SAP HANA Cloud Platform(SAP HANA云平臺)更緊密的集成。
TOP7.工業軟件支撐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2016年5月,隨著《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國家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確立了新時期工業軟件的地位,即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制造業的基礎性作用,從而將工業軟件的發展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傳統制造業,工業軟件主要指安裝在通用計算機或者工業控制計算機之中的設計、編程、工藝、監控、管理等軟件,如CAD、CAE、CAM、CAPP以及工業控制軟件。但是隨著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需要部署到生產管理系統中的嵌入式軟件正變得越來越多,這些軟件嵌入在控制器、通信系統、傳感裝置之中,采集生產過程數據,支撐起智能化工廠的感知和分析能力,成為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中國制造企業要實現智能化的順利轉型,就要實現以嵌入式軟件為主的工業軟件的自主獨立。正是認識到這些問題,2016年國家加大了對工業軟件的推動和扶持力度。
TOP8.新材料激活制造業新動能
每一種新材料的發現,都是新材料技術上的一次突破;每一種新材料的應用,都會給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帶來巨大改變,推動人類社會前進。新材料正逐漸成為促進經濟迅猛增長和提升企業、地區競爭力的新動能。
材料是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新材料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先導和基石,材料技術的創新和新材料的發展對國家材料工業升級換代、創建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國家經濟繁榮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國際上,美國、歐洲、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為保持其經濟和科技的領先地位都把發展新材料作為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我國對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也同樣高度重視,出臺了眾多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措施。
TOP9.分享經濟走進制造業
2016年,分享經濟開始從生活領域加快向生產領域拓展。工信部信軟司副司長安筱鵬指出,制造業將是分享經濟的主戰場,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的大國,如果能夠把兩個優勢疊加起來,將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
分享經濟走入制造企業,一方面受服務外包趨勢的影響,據統計傳統制造企業外協業務占企業采購總量的30%左右,其中臨時性的外協、外包業務,約占外協總量的10%或更多,此外創新型企業、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更多地依賴外協、外包;另一方面,分享經濟能夠解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生產資源不平衡,很多企業內存在閑置的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可以租售給其它需要這些設備和儀器的企業。而中小企業可以低成本、低門檻地使用一些更優質的制造資源。
TOP10.制造業“隱形冠軍”樹標桿
“隱形冠軍之父” 赫爾曼·西蒙指出,在隱形冠軍中,大部分企業因為不和終端消費者產生直接聯系,而“默默無聞”。但是在其細分領域中,卻享有至高無上的聲譽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為各自市場的翹楚和中堅力量。因此,在這些“隱形冠軍”背后所承載的產業集群力量、市場與技術的價值導向、領先優勢、創新能力不可小覷。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3月16日印發《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并于11月24日發布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培育)企業名單(第一批)公示,第一批名單共有60家企業。
工信部此番提出“制造業單項冠軍”包含兩方面內涵:一是單項,企業必須專注于目標市場,長期在相關領域精耕細作;二是冠軍,要求企業應在相關細分領域中擁有冠軍級的市場地位和技術實力,這與“隱形冠軍”的提法異曲同工。從“制造業單項冠軍”的內涵可以看出,首批入選企業在制造業產業鏈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基石,是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開展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可以引導企業樹立“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長期專注于企業擅長的領域,走專特優精發展道路;有利于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突破制造業關鍵重點領域,促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為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提供有力支撐;有利于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占據全球產業鏈主導地位,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