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反思:半導體產業楚才晉用誰的錯?
繼臺積電前COO蔣尚義擔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之后,紫光宣布前聯電CEO孫世偉出任紫光全球執行副總裁,頻繁的臺灣半導體高管到大陸任職引起臺灣媒體的反思,今天臺灣風傳媒發表了一篇智知識產權局專利助理審查官、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黃孝怡的文章,集微網轉錄于此供大家參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1/343033.htm紫光集團9日宣布,延攬前聯電執行長孫世偉出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取自紫光集團官網)
近來大陸紫光集團挖角前聯電CEO孫世偉的新聞,讓兩岸半導體產業的挖角問題再度浮上臺面。除了孫世偉之外,還有臺積電蔣尚義要去中芯當獨董,以及謠傳梁孟松要去中芯的新聞。對于這些事實或是傳聞,臺灣的媒體及網友多半都不以為然,除了批評對岸挖人的行為,甚至批評說這幾個人已經都不重要了。但筆者卻認為,我們除了以“道德標準”與“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來批判之余,也應該站在“經濟理性”的角度看待這幾位半導體高階人才的選擇,這樣也許更能看到臺灣相關產業發展的盲點,進而對癥下藥、找出留住人才之道。
首先我們應該看看這些人是否值得挖角?根據媒體的報導,孫世偉曾以50歲成為聯電最年輕的資深副總,2008年他進一步被推舉為CEO,上任時聯電股價不到10元,但一年后市值增加兩倍,帶領聯電脫離營運谷底。所以看來孫世偉的確是聯電倚重的角色,而且有具體的績效。而梁孟松更不必說,他到三星所引發的一串臺積電與他的官司,證明他對于臺積電的確有相當的價值。筆者自己也在梁孟松新聞正熱時,檢索了一下臺積電在臺灣的專利,發現有梁孟松參與的比例的確很高。至于蔣尚義也是業界知名的,所以這幾位真的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高階人才,也曾經在職務上對他們的公司和臺灣的產業做出貢獻,我們不必污蔑他們,也不應該把他們的西進故意裝作不在意。
2016年12月21日,中芯宣布,延攬蔣尚義擔任獨立董事,震撼國內業界。(取自“臺灣大學第八屆杰出校友”)
另一方面,我們是否也許先不考慮他們跳槽的方式與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先進一步考慮一下他們跳槽的組織環境因素?還記得幾年前有則新聞提到2010年時,馬云在“中國綠色公司年會”的演講提到,該年稍早他曾前往臺灣參加一場飯局,在座許多已白發蒼蒼的企業家在大談創新,當下他就直言:“臺灣沒希望了,假如7、80歲的人還在創新,問題就大了。”馬云看到并說出他看到的臺灣現象,也就是一堆老人在科技界還不愿放手:例如臺積電永遠是張忠謀,宏碁永遠是施振榮,聯電經過曹、宣,似乎大家也不知道其他人了。是否因為這樣讓很多人才上不去?而沒上去的人才只好跳槽,而且一跳就讓公司跳腳。既然如此,筆者不禁想問:“是不是這些公司出了甚么問題?”特別是關于梁孟松,有媒體說他離開臺積電是因為他對人事安排不滿;那更引起我的好奇心,為了幫臺灣、幫臺積電留住一個高階人才,臺積電這樣指標性的公司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臺積電研發部戰將梁孟松離開臺積電轉戰南韓三星。作者表示,有媒體說是因為他對人事安排不滿;那更引起我的好奇心,為了幫臺灣、幫臺積電留住一個高階人才,臺積電這樣指標性的公司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翻攝自YouTube)
另外筆者想到某次看一個財經節目,主持人說了一句玩笑話:“臺積電除了本業,轉投資很少做好的。”這雖然是玩笑話,但仔細想想,臺積電在其他轉投資事業上似乎的確沒有本業這樣當行出色,試想一個這么大的公司,如果多角化經營的能力不夠,就很難給高階人才開疆辟土的空間,不像鴻海的戴正吳還有機會做到夏普的社長。但臺積電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多角化經營,為什么會失敗?可能有待臺積電自己好好思考。最后,媒體有寫到這幾位有的有“人和”問題,但如果是一個“人和”有問題的人,當初如何在組織中能爬到高位?這個“人和”是因為不夠聽話?還是改革受阻下臺?還是派系問題?這涉及了組織文化和臺灣社會文化的問題,值得觀察研究。
近年來管理學界對于高階經營團隊(TopManagementTeam)對公司經營、競爭策略、企業創新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尤此可見高階經營團隊對企業的重要性。從陸韓產業對臺灣半導體產業高階人力的挖角來看,臺灣高科技產業對于高階經營團隊的經營是否出現警訊?特別在世代交替與權力下放,以及多角化經營的現況,還有組織文化等面向上,都有改進的空間?如果我們用以上的角度來思考,想想這群正當專業經驗高峰的人才,在臺灣沒有足以讓他發揮專長、自我實現的空間,卻要冒著被罵“背叛”的罵名,到對岸去找機會,反而是一種滿足“經濟理性”思考的行為?
最后,記得筆者有次參加兩岸專利論壇,有位年輕的臺灣女性在提問時間時質問對岸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請他們管管中國廠商對臺灣的惡意挖角;結果國知局官員答得很妙:“一切尊重市場機制。”就把問題打發了。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對岸的官員以市場經濟的理由回應這個問題;而一直強調自由經濟、尊重市場機制的臺灣,卻有要求管制的聲音,似乎有點諷刺。更何況這樣的“人才供給”,恰恰是臺灣的公司自己造成的。在而對岸以“資金”、“市場”還有“機會”吸引臺灣半導體產業高階人力的同時,臺灣是否能回過頭來,思考除了外在市場因素,是否因為內部因素造成了人才外流?更進一步來說,臺灣也應思考如何強化吸引外部人才的優勢,如培養人才的管道、生活品質等;并進一步放寬外部人才來臺的限制,這樣才能讓臺灣在人才市場上不再只有人才的凈流出,而能達成供需平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