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機器人發展如何?聽聽大佬們怎么說
AlphaGo戰勝韓國圍棋九段李世石的這場人機大戰背后,是機器人產業的不斷變革。從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元年,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爆發之年,直至2016年中國智能機器人元年。作為引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核心,機器人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達到國家戰略層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2/341785.htm就在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機器人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300億元。
與此同時,不論政策、資本、企業都在不同的層面排兵布陣,一系列的挑戰也撲面而來:依然掣肘著行業發展的標準何時完善?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大戰”未來將走向何方?備受關注的服務機器人路在何方?這一系列問題是機器人產業目前面臨的考驗。
12月13~16日,由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主辦的“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在蕪湖舉行。本報記者在大會現場對政策制定者、創業者、從業者、投資者等多方采訪,力圖勾勒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脈絡,以行業之困見行業之機。
“我認為2017年將是機器人渠道元年。”本來行色匆匆的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創始人劉雪楠,一聽本報記者提到“服務機器人”這個他從事的領域,突然變得健談起來。
“未來服務機器人的市場機會沒有天花板。”對于服務機器人的未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也頗為看好。劉雪楠稱,服務機器人正處于高速裂變期,底層技術趨同出現巨頭是趨勢,而在細分領域將會涌現不同應用端的“新星”。
不過,縱然前景頗為明朗,但服務機器人卻面臨著尚未完全打開市場的現狀。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總監張志斌用“痛并快樂著”形容其接觸到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有想法沒有技術,有技術做不了產品,有產品不知道怎么賣,知道怎么賣沒有錢”。

場景拓展帶來行業裂變
“過去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更多是在實驗室里,但2017年它的場景應用會進一步的裂變。”這是劉雪楠對于服務機器人2017年的預判。他認為,所有的行業,真正產業級的裂變均來源于場景應用,就像電腦市場真正爆發的時候,是因為互聯網的場景應用,裂變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失敗案例,但這場裂變會助推機器人產業化的技術真正落地。
根據IFR報告預測,2015~2018年期間,專業服務型機器人的銷售量會增加到15.2萬臺左右,市場規模會上升至196億美元,接近2014年市場規模的5倍。2014年,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的總銷量為470萬臺,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28%,總銷售額達22億美元。
談到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劉雪楠告訴本報記者,服務型機器人將和人工智能有更多的結合機會。具體而言,底層技術和基本型的技術會逐漸趨同,每個領域都有幾家大公司去做,甚至出現巨頭;同時在一些細分領域,將會進一步地裂變和細分。
在商業模式方面,劉雪楠認為可能會有硬件呈現低價趨勢甚至免費模式,以低價打開家庭消費;此外,服務機器人的模組化和模塊化將成為重點,消費者眾包式的人工智能工具將成為重點。
另一方面,劉雪楠稱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生長、成長不是像過去類似智能手環那樣的單純的硬件,成長模式是生態平臺化的成長,分別從技術級、產業級和生態級升級,這些硬件方案會更好底促成機器人快速進行硬件裂變,軟件同樣有各式各樣對應人工智能的、關聯的模組和技術。
網易人工智能總監劉銳則表示,服務機器人企業如果只是單純突破了技術端,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如何通過內容的支撐優化體驗也十分重要。對此,劉雪楠也表示,對于服務機器人來講,技術和內容都是不可缺失的。
“痛并快樂”探尋行業風口
“服務機器人的時代已經開啟,無論是歐盟、日本、韓國,在這方面的投入遠遠大于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未來的市場幾乎是沒有天花板的。”曲道奎對于服務機器人的前景也頗為看好。
不過,縱然未來的前景頗為明朗,但服務機器人卻面臨著尚未完全打開市場的現狀,仍在探尋著行業風口。
張志斌用“痛并快樂著”概括他所接觸的大量機器人創新公司。他形容為“有想法沒有技術,有技術做不了產品,有產品不知道怎么賣,知道怎么賣沒有錢”。
與此同時,服務機器人未來的五年最容易切入的領域將會在哪兒的暢想也隨之而來。劉銳認為,接下來五年里面,服務機器人在交互方面來說,將由原來移動端的觸摸點型變成語言交互方式;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張銳表示,未來五年對機器人最大的需求是很多人都想了解機器人和學習機器人,科教和展覽將是不錯的領域。
張志斌稱把場景變窄了,就能做出了不起的產品,應該集中在自己擅長的部分,盡最大的努力對接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源,解決用戶體驗問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慶升則表示,社會公共服務機器有可能是讓人更早接觸到的方面。
劉雪楠用“富強”概括了公用型機器人和家用型機器人的走向,公用型機器人針對“富”,將從資金豐富的單位和機構里率先被啟用;服務型機器人針對“強”,將從消費者的強需求,比如教育和養老市場方面的應用切入。
值得注意的是,劉雪楠認為機器人的硬件和基本技術只是短期的重點,在5~10年之后,基于機器人普及之后,會形成和人類社會關聯的機器人社會,服務機器人的社會化和人性化將是真正的競爭重點。
過剩隱憂
機器人產業園熱潮:在“試錯”中尋平衡點
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國內“一擁而上”建設機器人產業園的狀況也成為業內備受爭議的話題。
本報記者發現,全國各地均有中型及大型城市地方政府主導,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區,與此同時,一些關于產業園低水平建設、同質化、泡沫化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不過,在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中,記者也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表示,一些低水平的建設過程必不可少,如果產業園建設能在“試錯”中找到平衡點,也未嘗不是一種方法。
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總經理劉雪楠表示,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但是從未來的市場容量來講,機器人產業園的數量其實并不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