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國智能制造水平正在逼近德國
2016年11月26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第三屆信息戰略論壇在蘇州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工業物聯網與智能工廠——大數據時代的企業信息戰略”。會上,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聯合發布了《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首個對智能制造水平進行量化評估的研究報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2/341141.htm《報告》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聯合推出,課題組長為工信部電子一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秘書長周劍。《報告》得到了以下專家的指導并提出了重要建議: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專家高新民,高世楫,張新紅,安筱鵬,錢衛列;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海關總署原總工程師楊國勛,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高級統計師楊京英,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何強,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首席專家蔣明煒,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張劍等。
《報告》基于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臺和國家統計局的宏觀數據,采集了 70000 余家制造業企業數據,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共28個產業門類,并得到了華為公司市場洞察(MI)團隊的專業支持。
《報告》指出,2016 年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為 36.9,較 2015 年的 35.6 提高了 3.8%。對標工業 4.0,中國制造業總體水平正由工業 2.0 向工業 3.0 過渡,中國智能制造總體水平正在快速逼近德國。
《報告》指出,江蘇、浙江、廣東、天津、上海和山東智能制造水平屬于第一梯隊,全國總體呈現“東南沿海高、西部內陸低”的態勢,即各省市智能制造的基礎環境和產業應用水平與該省效益與影響相關性顯著。
同時,《報告》指出,從36個細分行業來看,石化、電力、電氣等率先進行信息化發展的行業智能制造水平相對較高。
以下為《報告》重點摘要內容:
一、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
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以基礎環境、產業應用、效益與影響為分析視角,圍繞萬物互聯、組織變革、數據驅動、綜合集成和協同創新等要素,形成3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29個三級指標,并利用逐級加權方法計算和評價中國智能制造水平。
(一)構建理念
對標工業4.0,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全景展現當前中國智能制造水平。工業4.0的核心要素萬物互聯、組織變革、數據驅動、綜合集成和協同創新等在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中均得到充分體現。
(二)指標體系
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的概念模型源于國際電聯的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指數(IDI指數)模型,認為智能制造發展需同時推進三個層面的任務:第一個層面是基礎環境,以便為信息化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做好準備;第二個層面是產業應用,也就是在制造業領域中深入地開展信息化應用;第三個層面是效益與影響,制造業信息化應用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和效率。
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指標體系由一組有機關聯的指標構成,包括基礎環境、產業應用、效益與影響3個一級指標,下轄11個二級指標,29個三級指標。
二、中國智能制造總體水平
(一)2016年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為36.9,正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
2016年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為36.9,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對標工業4.0,中國制造業總體水平正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
對比中德兩國,雖然我國在高端制造工藝技術、生產自動化等方面距離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新四基”、云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電子商務、企業間協同、尤其是在產業生態創新等互聯網轉型發展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如果按照傳統工業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之間的差距很大,但如果按照互聯網時代制造業綜合競爭優勢判斷,中國制造正在快速逼近德國制造。
(二)江蘇、浙江、廣東、天津、上海和山東智能制造水平屬于第一梯隊,全國總體呈現“東南沿海高、西部內陸低”的態勢
2016年,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國制造信息化指數呈現“東南沿海高、西部內陸低”的態勢,排名自高到底依次為:江蘇、浙江、廣東、天津、上海、山東、福建、北京、安徽、河南、湖北、江西、湖南、遼寧、重慶、河北、四川、吉林、山西、內蒙古、陜西、貴州、寧夏、新疆、黑龍江、廣西、青海、云南、海南、甘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