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基于STM8及UHFRF收發器SX1231的無線射頻收發系統

基于STM8及UHFRF收發器SX1231的無線射頻收發系統

作者: 時間:2016-11-30 來源:網絡 收藏
(1)發射功率限值:5mW(e.r.p);

(2)發射信號的占空比限值: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1/323658.htm

(3)載波頻率容限:100×10-6;

并把該類設備歸類于“各類民用設備的無線電控制裝置中。

從上面的規定中可以看到,該頻段可用帶寬為600kHz,但并沒有明確在該頻道使用的帶寬,數據速率以及調制方式方面要求,這就給予了應用很大的空間。本文主要是基于868MHz頻段的要求,設計了比較簡單通用的無線收發系統,該系統可適用于該頻段的不同的無線傳輸應用。

SX1231介紹及性能描述

SX1231芯片是Semtech公司推出的一款高集成度、低功耗、多頻段的UHFRF收發器。其工作電壓為1.8V~3.6V,24引腳QFN封裝,工作頻率包括3155MHz、4335MHz、 8685MHz和915MHz無許可證的ISM頻段;內部集成SIGMA-DELTA小數分頻鎖相環、功率放大器、喚醒定時器、數字調制解調器、66字節的發送和接收數據FIFO、數據包處理、數據加密功能AES,以及6個可配置的DIO等,所有主要的RF通信參數是可編程的,大多數可動態設定。采用16節的FIR通路濾波器,因而有好的選擇性;發射功率可編程輸出,從-18dBm到+17dBm;有多種調制解調方式:FSK、GFSK、MSK、GMSK和OOK等;SX1231在使用時所需的外部元件很少,1個32MHz的晶振、幾個電容和電感就可組成一個高可靠性的收發系統,設計簡單且成本低。SX1231在1.2kbps時的靈敏度高達-120dBm,主要用在無線抄表(AMR)、無線傳感器網絡、家庭和建筑物自動化、無線告警和安全系統、工業監視和控制等領域。

無線射頻收發系統設計

系統總體方案

無線射頻收發系統的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由STM8L151K2單片機控制SX1231實現無線數據的收發。發送模塊中的STM8L151K2將數據傳送給SX1231,然后SX1231對數據進行包格式處理,包括增加前導碼、同步字、CRC校驗碼,如果需要也可以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最后數據包經天線發送給接收模塊。接收模塊對接收到的射頻信號放大、解調、解包之后,再將數據送給主控制器STM8L151K2進行相應的處理,如送顯示屏或PC數據處理中心等。該系統包括按鍵和液晶顯示屏等人機交互界面,以及RS232接口,這實現了與PC的通信功能。

圖1 系統方框圖

系統硬件設計

主控芯片選用ST公司推出的單片機STM8L151K2。STM8L151K2有1K bytes的RAM和8K bytes的Flash以及256bytes的EEPROM,片上集成了包括串口、SPI、I2C、ADC、觸摸屏控制功能等外圍模塊接口,完全滿足本系統對微控制器的要求;有多種電源管理模式(如等待模式、低功耗運行模式、低功耗等待模式等)。

STM8L151K2可以通過SPI接口對SX1231的內部寄存器進行讀寫操作,靈活配置各項參數。通過4線SPI接口完成對SX1231的初始化配置、讀寫數據、訪問FIFO等操作,使SX1231正常工作在發射、接收模式,完成數據在空中的傳播。

SX1231是15腳~18腳的標準的SPI接口,DIO0~DIO5可以通過內部寄存器來配置成不同的中斷信號。映射關系如表1所示,這樣可以很方便地獲取SX1231的工作狀態。如果需要了解FIFO滿、FIFO不是完全空,工作模式Ready,有效的數據包發送或接收、電池電壓低、RSSI、PLL鎖定等狀態,都可以配置寄存器來把這些信號映射到DIO PIN,然后單片機STM8L151K2通過檢測這些DIO PIN的電平來獲得或者主動通知MCU某個狀態發生。可用19腳(RXTX)控制射頻收發開關以進行發射通路和接收通路的切換,高電平時為發射狀態。圖2中采用UPG2214TB射頻開關,V1和V2分別為開關的控制腳。由于SX1231只有一個控制腳,因此增加一個三極管反相器就完成了開關的控制。21腳(RFIO)是發射和接收共用的PIN,但是該PIN的最高輸出功率為13dBm。如果需要輸出更高的功率(17dBm或20dBm),就必須把發射接至23腳(PABOOST),這時21腳(RFIO)只當作接收PIN。

圖2 硬件設計原理圖

SX1231接收端的輸入阻抗可設置成50Ω和200Ω,通常設成200Ω,此時同一匹配值在全頻段仍可獲得很好的靈敏度。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