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恩智浦 對高通發展有哪些利弊?
市場傳言,Qualcomm收購NXP Semiconductor的洽談已經接近成交;但是,這樁交易對Qualcomm來說真的有意義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0/311961.htm在過去,企業收購案是悄悄關起門來談、嚴防死守消息泄漏給任何新聞媒體的事情,現在似乎并非如此──整個半導體產業幾個星期前就已經得知,高通(Qualcomm)想要收購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而且確定的消息可能本周就會公布。
一旦這樁收購交易成功,高通據說將在一夜之間變成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供應商,以及僅次于英特爾(Intel)與三星(Samsung)的全球第三大晶片業者;而近兩年來,隨著各家廠商亟欲在日益成熟的產業領域提升競爭力,IC產業的“整并瘋”越演越烈。
高通想收購恩智浦半導體的訊息,最開始是從《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在9月底的一篇報導傳出,指收購價格可能高達300億美元;但收購標的──恩智浦之市場價值已經超過360億美元。
分析師們表示,這意味著如果高通真的想買恩智浦,就得準備好拿出370億美元到400億美元的現金;這個金額將會讓安華高(Avago)收購博通(Broadcom)的370億美元以及軟銀(SoftBank)收購安謀(ARM)的300億美元相形失色。
但收購價格到底多少也許不是問題,投資者與股東已經藉由讓兩家公司的股價上揚來表達對這樁交易的贊成,認為收購案對兩家公司都有利。對高通來說,收購可望帶來更多元化的營收,在更具潛力的車用市場擴展版圖,同時遠離盡管繁榮但也多變的消費性電子市場。

高通的財務現況
這兩家公司市值的增加是否來自訊息炒作?這是個在今日繁盛且現金充溢的企業環境幾乎不會有人提出的疑問;特別是有很多美國企業,有數千億美元現金被鎖在海外帳戶,產生的利潤非常有限。而金融業者與分析師也對更大規模的收購交易推波助瀾,鼓勵企業用現金來進行收購;在這種環境下,炒作或是出于自負的行為都無法排除。
甚至從恩智浦的市場價值可看出些許端倪,該公司光是在過去一年的身價就飆漲43%,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增加的比例是從9月29日《華爾街日報》上的收購訊息曝光后。

恩智浦的財務現況
這樁交易或許能為恩智浦總裁暨執行長Richard Clemmer漫長的職業生涯又添一筆功績,今年64歲的他主導或參與了不少產業界有趣的收購與業務分割案件;在另一方面,高通執行董事長Paul Jacobs以及執行長Steve Mollenkopf,也能為個人履歷加上令人欽佩的紀錄。
高通-恩智浦的收購交易與其他產業規模更大的合并案并沒有什么不同──就在幾天前,美國電信業者AT&T宣布以854億美元收購媒體集團時代華納(Time Warner),該金額是據說將會成為半導體產業史上最大規模之高通-恩智浦交易的一倍以上。
在今日充斥雄性激素的大型并購案趨勢以及企業高層膨脹的自我意識之下,就算是沉著穩重的半導體市場,也陷入復雜性令人吃驚、買方要求與賣方同意價格也令人吃驚,規模前所未有的大量收購交易超速狀態中。
高復雜性的整并任務
一旦收購案塵埃落定,高通就得面對殘酷現實,首當其沖的就是合并一家本身也還在消化大型收購案的歐洲半導體廠商之復雜任務──恩智浦半導體在去年12月才剛完成以120億美元收購美國IC設計業者飛思卡爾(Freescale)的交易。
恩智浦整合飛思卡爾的工作到今天都還在進行,而且可能還需要經過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該公司在呈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一份報告中提及:“這樁合并案牽涉兩家過去各自獨立運作、主要辦公據點分處在兩個不同區域的企業整合;我們正投入大量的管理注意力與資源來整合公司…”
該檔案指出:“我們預期完整的合并程序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一開始將集中焦點在管理階層與程序的整并。相關工作正在我們所有的產品線與支援功能單位進行中,可能將為期數年的整合行動包括但不限于──品牌、產品與供應商選擇的協調,以及系統整合與供應鏈的整合。”
如上述的警告聲明通常被隱藏在企業呈交給主管機關的報告中,而且不太會被輿論注意到。高通應該也知道,要合并一家擁有不同業務模式、企業文化,以及所處市場有著完全不同動能的公司,是一樁不得不面對的艱難任務。
此外高通也將因為收購而進入自身經驗有限的市場領域,并從一家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變成在世界各地都有制造據點的IDM廠商。歷史將如何評斷這樁收購案?高通的投資人們是否會看到收購交易帶來的回報是值得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