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聽器聯想到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可穿戴設備已經越來越多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一位特殊用戶將他的獨特體驗和想法通過《大西洋月刊》網站展現在世人面前,為我們帶來了關于可穿戴設備的全新思路。
這位助聽器使用者在《大西洋月刊》這樣寫到:
我很久以前就在使用可穿戴設備了,那時還沒有Google Glass、Apple Watch和Moto 360,也沒有告訴你該走多少步、該如何跑步、睡覺或者吃東西的設備。我第一次接觸可穿戴設備是在1986年,那時我5歲。
我從孩童時代起就開始佩戴的可穿戴設備是――助聽器。許多人不需要這種東西,如今的許多可穿戴產品與助聽器具有某些相似之處。很快,微型計算機系統就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如同我過去將近30年的體驗一樣。由于自己的經歷,我可以對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做出一些自己的預測。
當然,助聽器屬于醫療器械范疇,與消費類電子產品面臨截然不同的衛生部門法律監管,因此有些功能永遠無法出現在消費類產品上。但是,拋開這些不談,醫療產品和消費類可穿戴產品都有著若干共同的目標。它們都旨在提高人類的各種能力,它們都需要佩戴在身體上,它們都需要無縫整合進我們自己的體驗中。
在接下來的幾年,我認為將會看到以下4種趨勢,可穿戴設備也將從玩具進化成工具。
1. 可穿戴設備將會創建可替代的現實
較附加屏幕設備或輸入設備而言,可穿戴設備將會提供更多的功能,配備各種傳感器的設備能夠介入現實與我們的體驗之間,改變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就拿助聽器來說,以前的助聽器只是簡單地對周圍的聲音進行放大,但是如今的技術可以依據環境變化采取不同策略。例如,當我走進一個嘈雜的餐廳時,設備識別觥籌的碰撞聲以及遠處的交談聲,并將這些雜音過濾,只為我反饋近距離的語音。這種聲學體驗與客觀現實存在顯著差異。設備將改變之后的現實呈現在我的面前,方便我的理解和應用。
微軟近期推出的全息眼鏡也采用了類似步驟,通過在現實世界上疊加各種影像,用戶可以看到更加直觀的指示和說明。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將會處于我們的體驗與現實之間,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現實。
Google Glass
2. 算法革命
替代現實意味著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越來越多地需要算法的處理和決定。還是拿助聽器舉例,算法判斷傳來的聲音是來自冰箱壓縮機還是朋友的招呼,如果一切正常,我將不會聽到壓縮機的聲音;如果哪里出了問題,我將聽不到朋友的招呼聲。
醫療設備已經使用了更加復雜的算法。助聽器通過算法決定哪些聲音應該放大,而哪些應該被靜音;起搏器通過算法決定何時向心臟發送電子脈沖;人工胰腺通過算法決定何時釋放更多的胰島素。在上述案例中,算法不僅僅重塑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它們擔負著生命攸關的職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