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量測公司研發有成,5G網路原型設計加速成形
5G通訊網路發展鳴槍開跑。電信營運商及量測儀器開發商近來紛紛揭橥5G技術研發初步成果,包括成功建立5G虛擬化云端無線接取網路(C-RAN)平臺,以及推出相關技術的測試和驗證解決方案,將有助加快5G網路原型設計,達成在2020年啟動商用的目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10/306218.htm5G成為2015年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最大亮點。行動寬頻網路頻寬需求不斷高漲,已刺激電信營運商/設備業者、晶片商和各國標準研究組織提早投入 5G技術布局,包括中國移動、澳洲電信(Telstra)、愛立信(Ericsson)與Altera等廠商皆在2015年MWC發布未來的5G研究計 畫,以及初期技術和場域測試成果,將為下世代行動通訊網路發展端來牛肉。
5G浪潮席卷通訊產業 繼長程演進計畫(LTE)、LTE-Advanced之后,5G標準及相關網路接取技術發展也迅速浮上臺面,將成為通訊產業鏈未來幾年的投資和研發焦點。為搶占市場先機,全球主要電信業者和設備商無不積極卡位,正式引爆5G革命浪潮。
其中,中國移動已攜手Altera在2015年MWC展示5G虛擬化云端無線接取網路(C-RAN)平臺,將有助加速下一代集中式、可協調的5G無線網路 成形,以大幅提高用戶在網路訊號邊緣時的聯網體驗,同時實現更高的通道容量、頻譜效率,并降低網路功耗和布建復雜度。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Chih-Lin I表示,中國移動研究院(CMRI)首次發表C-RAN概念,至今已約5年時間,現在業內廣泛認為此一方案是5G網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選擇Altera 做為關鍵合作夥伴,可引入先進的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技術和設計支援,滿足新一代無線網路對功耗、運算效能、靈活性和成本的嚴格要求,進而加速邁 向5G世代。
據悉,中國移動研究院和Altera在2014年即建立策略合作關系,雙方共同運用FPGA優化C-RAN系統資料處理、零組件互連和回程資料傳送,歷經近1年的努力,方能在2015年MWC展出完整的5G虛擬化網路設計概念。無獨有偶,愛立信與澳洲電信亦看中MWC展會對通訊產業的指標性意義,合作揭橥 5G無線接取及核心網路概念性架構,并宣布將利用愛立信的云端系統、路由器 6000系列、演進式封包核心(EPC)網路技術、軟體定義網路(SDN)控制器、IP多媒體子系統(IMS)等核心要素,投入5G專案研究和場域測試。
澳洲電信集團網路部門主管Mike Wright表示,雖然5G世界尚未來臨,但對產業鏈業者而言,立即著手標準及網路驗證等基礎工作非常重要,以利縮短技術學習曲線。愛立信、澳洲電信除依循3GPP研擬的通用標準外,亦將定義可s完全符合澳洲電信未來的5G網路架構和服務要求的規范。不僅如此,兩家公司計畫在今年下半年,于瑞典愛立信先進技術中心進行5G技術驗證,隨后則將在澳洲當地展開5G場域測試。
愛立信澳洲、紐西蘭及斐濟地區總裁洪凱申(Hakan Eriksson)強調,5G網路需要透過涵蓋設備、無線接取及核心網路在內的端到端方式加以實現,該公司與澳洲電信垂直合作,將能深入了解各項創新技術 對網路帶來的影響和效益,同時也能盡早部署5G機器類型通訊(MTC),讓公共事業、物流及農業亦能加入未來物聯網機器對機器(M2M)通訊的一環。除電信營運商和設備廠外,羅德史瓦茲(RS)、國家儀器(NI)等量測儀器大廠也不遺余力推展5G相關測試技術,以尋求新一波發展高峰。
卡位5G商機 RS力推毫米波測試
看準5G極有可能在毫米波(mmWave)頻段運行,顛覆既有行動通訊網路形式,RS已于2015年MWC率先發布一系列支援毫米波寬頻測試的解決方案,包含向量訊號產生器、數位示波器和訊號暨頻譜分析儀,協助通訊晶片商和設備制造商加速接軌5G設計。
RS表示,該公司積極參與韓國5G論壇(5G Forum)、英國5G創新研究中心(5G Innovation Centre)、NGMN 5G Initiative組織,以及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at Dresden)5G實驗室,因而能掌握技術演進方向,盡早部署合適的測試方案。現階段,該公司訊號暨頻譜分析儀搭載特殊軟體方案,分析頻寬已可提升至 2GHz、支援高達67GHz頻率范圍,適用于當前5G行動網路原型設計,并可因應未來可能面臨的測試挑戰。
此外,RS訊號產生器已能產制40GHz測試訊號,再搭配外部升頻器即可提供更高頻率范圍的訊號;該公司在2015年MWC展出的測試配置即達成60GHz寬頻訊號產生效果,有助5G晶片和系統驗證。
無庸置疑,5G毫米波頻譜研究已躍居產業焦點,相關廠商更特別著重于工業、醫療照護、機器人控制及其他行業的應用開發。例如德國5G實驗室正著手研發行人 無線保護罩(Wireless Protective Bubble),若車輛闖入這個保護罩中,煞車系則會自動啟動。諸如此類的情境對網路延遲有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帶動高性能量測方案導入需求。
終端消費者對高頻寬、高速網路的需求,加上2020年將有五百億部聯網裝置上線運作,已讓5G技術發展迫在眉梢。隨著行動、物聯網裝置數量遽增,電信營運商勢將推動行動網路往更高頻率、更大頻寬的方向前進,讓高頻量測技術成為研發下一代通訊產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讓RS專美于前,NI近期亦發動新產品攻勢,透過結合軟體無線電(SDR)硬體和軟體設計流程的LabVIEW通訊系統設計組,可為工程師省下轉換不同程式語言的時間,加快5G系統原型的制作過程。
革新5G原型開發 國家儀器軟硬兼施
國家儀器大中華區行銷總經理郭皇志(圖1中)表示,過去網路從2G進展到3G的時間距離相當長,而3G演進至4G則僅花費4~5年;至于5G則預計將在2020年問世,顯見技術研發時間愈來愈緊迫,研發工程師也亟須導入更簡便的設計工具,以加快產品開發、驗證時程。
不僅如此,產業界對5G技術的定義尚未具體成熟,目前僅知大致將從發展大規模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assive MIMO)天線、廣布基地臺、改良調變技術及運用毫米波(mmWave)等方向著手研究;然而,每種技術要從演算法到原型(Prototype)完成,須 經過相當繁復的過程,因此亟需借助性能優異的開發平臺來驗證技術可行性,并加快原型制作。
為了催生5G技術,國家儀器提出一套軟硬體高度整合的解決方案--LabVIEW通訊系統設計組,期能從系統層級的角度解決現今研發人員所面臨的問題,并大幅縮減他們的開發時間。
國家儀器技術行銷經理潘建安(圖1右)進一步解釋,SDR的硬體電路架構,含括了中央處理器(CPU)/通用處理器(GPP)、現場可編程閘陣列 (FPGA)/數位訊號處理器(DSP),以及射頻前端(RF Front-end)等三大部分,因此往往須要動用不同的技術團隊來進行開發,加上FPGA和處理器所使用的程式語言和開發工具不同,造成系統映射 (Mapping)不易,使得從演算法開發到原型完成,往往須耗費長達1年以上的時間。
有鑒于此,LabVIEW通訊系統設計組不僅強化不同演算法設計語言間無縫轉換的能力,同時提供硬體知覺設計環境,透過功能軟體圖,提供實體設定控制、硬體限制和系統建檔功能。如此便能讓設計人員致力于創新,不必為了實作細節而分心,進一步提高原型制作的速度與品質。
事實上,目前5G網路、量測技術和標準制定均同步開跑,不僅電信、量測相關廠商蜂擁而至,標準研究組織也陸續冒出頭來,近期,5G全球聯盟(5G World Alliance)即在2015年MWC上正式啟動;該組織將致力于發展下一代無線網路技術,以滿足未來M2M、SDN及行動云端運算等應用,實現萬物相 連的聯網情境。
打造下世代行動網路 5G全球聯盟正式成立
5GWA創辦主席暨IPv6論壇主席Latif Ladid指出,5G技術能夠將每個人和物品都納入物聯網世界;所謂的5G世界系將固定網路和行動網路技術融合,如以IPv6架構為基礎的M2M、行動物 聯網、行動云端運算、SDN、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等,以改變所有的生活和商業模式。5GWA不管對于專業組織,以及期待新興網路解決方案出現的使用 者和廠商而言,都是非常關鍵的角色。
5GWA還希望將5G技術推向不同產業類別。Ladid進一步指出,2020年的世界將會融合許多重要的基礎建設,如衛生醫療、交通運輸和農業,因此5GWA要開始試圖進入這些產業,才能將各行各業的需求從一開始就導入5G框架。
目前,5GWA正和歐洲電訊標準協會IPv6產業規范小組(ETSI IPv6 ISG)展開密切合作,希望能整合電信和網際網路,并與標準發展組織如3GPP、ESTSI、網際網路工程工作小組(IETF)和國際電信聯盟(ITU)分享最佳實踐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