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編程器P800在智能自動化產線的應用
從電表企業的柔性生產升級改造,看大批量生產型企業,積極應對 智能制造,提升企業競爭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9/310619.htm產線整合“智能制造”成功案例
我司與長沙某知名電表企業配合,對現有的智能電表生產線進行改造,用新型的多通道在線編程燒寫器P800,把電表主控芯片代碼的燒寫工序實現數據化:通過遠程控制方式,按訂單需求對電表核心代碼進行在線編寫,做到了生產電表類型與訂單的柔性可配。從每個工序的最底層,實現工序流程的數據化,為逐步轉向全面“柔性 自動化”打下堅實基礎。
圖1 產線軟件整合

圖2 自動化產線剪輯

智能制造“想說愛你不容易”
對于大范圍的傳統制造業廠商而言,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以淘寶、京東商城為代表的電商平臺降低了流通成本,也使制造業面臨一個價格越來越低、對企業規模要求越來越大的經營環境要求,卻任然沒有解決“與用戶需求對接的問題”,即“制造商未能通過互聯網鎖定用戶”。
互聯網解放了消費者,讓購買、流通環節可信、可控;卻沒能讓生產者按需、按量生產。為什么制造商不能通過互聯網來改造生產鏈?因為多數制造環節依然是一個消費者摸不透的“黑箱”,箱子外面有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電商平臺……一切都很清晰。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人們甚至能看到每一個訂單的實施流程、每件貨物運送員的實時地理位置定位。但是一旦進入工廠這個“黑箱”,大家就兩眼一抹黑,每一個產品的每一個零部件是否已到位,每一個產品生產到哪一步了,每一個工序的完成狀態……除了工廠一線管理工程師心里稍微有點數,總經理肯定都不知道真實情況,因為他面對的永遠是一個由無數因素構建起來的復雜系統。
不能打開工廠“黑箱”,如何鎖定用戶?不能鎖定用戶,智能制造將“無的放矢”。
圖3 中國制造2025走向何處

智能制造“有的放矢”
突破工廠“黑箱”的終極工作,是把工廠每個制造細節,即所有流程工序透明化、數據化。制造細節就包括生產的整個環節,從原材料采購到產線工序安排,從而實現制造業的長期價值:幫助下游客戶賺錢,幫助上游客戶省錢。
在工廠轉型過程中,“產業鏈協同”是一個被大家提及最多的,突破工廠“黑箱”的最佳途徑。
什么是“產業鏈協同”?比如,一個電表企業接到國家電網招投標的一個訂單,生產100萬只電表,2個月交貨。工廠埋頭苦干,保質保量按期交貨,這叫“單純制造”。而“供應鏈協同”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就向需求前線了解到,整個100萬只電表中是由 單相電表80萬只、三相電能表20萬只組成。這100萬只多少數量是投標交付產品,多少數量是電力局備貨產品。對于招方需求緊急的地市,工廠加速投標電表的生產和交期,而延緩備貨產品的生產,從而達到生產最優配置,這就是“供應鏈協同”的做法。
圖4 中國制造

柔性自動化和智能制造是一個長期過程
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自動控制系統開始應用于生產制造之中,把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融入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將原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可能產生的質量問題極大地減少了,這是工業3.0帶來的行業變革。
2015年,隨著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開啟,大規模工業生產企業將面臨新的一輪變革。順應這種變革的智能制造企業,基于現有設備及人員情況,將在未來十余年的時間里,做一個長期“柔性的過渡”,經歷長期面向“柔性自動化”的持續創新、演進過程。
圖5 中國制造202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