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武:2020年“中國芯“支撐起信息產業發展
與一般的集成電路不同,作為一種基礎性的部件,CPU對信息產業所起的支撐作用,就好像鋼鐵之于工業一樣,其中尤以通用CPU的作用更為重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9/304138.htm作為“中國芯”的代表,龍芯從2001年課題組成立開始,就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之一。近日,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龍芯項目組負責人胡偉武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介紹了龍芯的最新進展及其兩大終極目標。
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體系
回顧60年來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最令胡偉武感到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自主、可控、完整的信息產業體系”。不過,他認為現在已經到了實現這一夢想的時候了。
從早期的追求速度,然后到性能價格比,再到性能功耗比,芯片和計算機技術關注點的變化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提供了諸多可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計算機工業的發展一定要重視產業體系建設,僅僅只在某個點的突破是不夠的。”胡偉武說。
在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期間,中國芯片和計算機的研制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只有三到五年的差距。然而,在微處理器出現以后,尤其是工藝技術的發展,我國沒有及時跟上這一變化,自主的計算機技術和產業遭遇了極大的挫折,芯片設計和計算機研制的隊伍被解散了,隨之出現的是以聯想為代表、憑借全面采用國外芯片、硬件平臺和操作系統而崛起的一大批民族企業。我國信息產業也由此從自主卻封閉的計劃經濟階段發展到不自主但與市場結合發展的階段。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在計算機領域,硬件產品的設計技術、工藝技術要和操作系統等軟件技術齊頭并進,絕不能忽視體系建設。”胡偉武說。
“其次,在重視核心技術突破的同時,也要重視能力的建設。”胡偉武認為,能力比單純的技術更重要,技術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和技術不同,技術能力是買不來,也是用市場換不來的,只能在自主創新的實踐中積累起來。
從追求性能價格比到性能功耗比,信息領域的科技人員突然發現,就像開汽車不一定要開奔馳一樣,做計算機也不一定要跟著國外的技術路線走。“中國信息化發展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做安全、適用的計算機,中國要建立安全適用的、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胡偉武說。
“就像現在大部分襪子和襯衣是中國產的一樣,我相信再過30年,中國乃至世界都將大量地采用中國設計和生產的CPU、操作系統。這一歷史發展趨勢是很難避免的。”胡偉武非常樂觀地表示。
三種CPU都有了一定基礎
從“十五”開始,即2001年左右,我國重新部署CPU的研發。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包括龍芯在內的各種類型的芯片技術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
“現在我國的CPU技術已經到了適用的地步。我們也許還造不出奔馳,但已經能造出桑塔納了。”胡偉武說。
據胡偉武介紹,CPU可分為三種,比較形象的說法是大CPU(服務器芯片)、中CPU(桌面和移動芯片)和小CPU(嵌入式芯片)。其中,大 CPU應用于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機,國內的主要科研單位有中科院計算所、國防科技大學、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等,已經立項的下一代高性能計算機“曙光 6000”將首次采用國產通用處理器多核龍芯CPU。
中CPU應用于桌面計算機、上網本和筆記本電腦,其發展方向是追求經濟適用、安全、低功耗、融合,主要研制單位是中科院計算所龍芯和北大眾志等,其產品各有特色。“現在手機上網的功能還不夠強,將來的手機可以像電腦一樣上網,甚至電視也有和手機、電腦融合的趨勢。未來中CPU將有很多創新的空間,未來的計算機會呈現更多樣化的形式,甚至無處不在。”胡偉武說。
另外,還有以ARM公司為代表的嵌入式小CPU。我國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C*Core系列CPU核的SoC芯片已到了千萬片的規模。
“經過‘十五’和‘十一五’的積累,我覺得這三種CPU在我國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已到了夠用的地步,應該大力發展。”胡偉武認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