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懸殊的追趕:展訊博弈聯發科
可以預想,未來在集成電路并購領域,聯發科與紫光集團會上演更激烈的交鋒。
記者就產業競爭話題咨詢聯發科,聯發科表示“對關于與第三方的相關消息不加評論”,而對于記者的采訪要求,聯發科北京地區負責人則在電話中回應稱:“需要與總部商議是否回復,但一般不予回復,不用等我們。”截至記者截稿之日,聯發科尚未回復記者。
雙方各自的挑戰
“如果沒有重大失誤,紫光集團確實可能通過并購在5年之內收入超越聯發科。”王艷輝指出,“畢竟,五年前的聯發科收入與今天的展訊差不多,而聯發科也是靠并購成長的。”
2011年,聯發科收購WLAN芯片廠商雷凌科技,2013年,聯發科又完成收購電視芯片廠商Mstar,前者年收入約7億美元,后者2013年收入為11.3億美元,兩項收購給聯發科貢獻年收入約18億美元。擁有資本支撐的紫光可以復制這條路。
“但是,如果具體到手機芯片,5年很難。”王艷輝認為:“無論技術積累,還是研發投入,二者的差距太大。”2014年,聯發科的研發投入總計14億美元,而展訊總收入也只不過12億美元。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商用日期可能在2020年以后,展訊還有足夠的時間在下一次技術變革前追趕聯發科。而且,歷年2G、3G、4G 的 技術更新過程中,展訊與聯發科第一代產品的時間差距正在不斷縮短。聯發科的首顆五模4G芯片去年年中面世,目前出貨量接近4000萬,展訊的五模4G芯片 SC9830也將于下月發布,目前已實現大規模量產,雙方4G技術積累差距已小于1年。
對于聯發科而言,最大的挑戰則在于政策環境的封閉。
被業內稱為中國半導體第一人的華山資本創始合伙人陳大同此前曾告訴記者,聯發科的DVD、電視、手機芯片,都是依托大陸市場崛起,“但是,由于臺灣地區對于大陸投資的管理十分封閉,大陸的芯片產業正在崛起,但聯發科卻很難參與其中。”
大陸芯片企業的崛起,必然會沖擊到聯發科。陳大同介紹,在2000年,大陸芯片設計產業產值不足臺灣地區的10%,“但2013年,大陸芯片設計產業的總產值是700億元,已經接近十分臺灣地區。估計2015年,大陸的總產值就會超越臺灣。”
“從企業角度來看,目前展訊與聯發科差距還比較大,5年超越太難。但10年之后,很有希望達成。”陳大同如是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