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如何將聯想移動業務帶至高峰又走入低谷
9月5日,騰訊科技在望京四元橋附近一家茶館見到劉軍,曾被公認為是聯想集團“二號人物”和“第三代接班人”的他,看上去沒有了往日的匆忙與疲憊,顯得精神了許多,自去年6月1日離職聯想以后,劉軍總算有時間開始鍛煉,一年下來,體重減掉了十幾斤。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9/296907.htm劉軍1993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便加入聯想,22年間,從基層員工一路升至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地位僅次于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如今雖然離開,但他與聯想仍有著不可割舍的感情,他目前所用的手機也還是聯想。
劉軍曾將聯想移動帶至巔峰,如今聯想每年在海外市場的手機出貨量能超過5000萬臺。但同時,聯想移動中國業務帶向低谷,也歸咎于他。
反思聯想移動為何忽略了中國市場
2011年1月,劉軍接任聯想移動總裁以后,開始制定“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先在中國市場建立扎實的業務根基;第二步,搶占新興市場,包括印度、東歐、拉美等;第三步,攻打成熟市場,因為成熟市場都是運營商獨大,增長也很有限,已經很穩固了,因此新品牌切入成熟市場要投入很多。
2011年,劉軍將全部精力集中在聯想移動中國業務,第二年,看到聯想移動中國業務依靠運營商補貼,明顯進入一個快行道以后,劉軍覺得是時機發展海外了,于是開始將精力放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而且出乎意料的是,聯想在新興市場也一路高歌猛進。
“我帶著同事們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去打市場,進入以后才發現,我們的手機在印度賺的錢比在中國多好多。進入新興市場感覺你自己就像當年的蒙古騎兵一樣,一馬平川,自信心爆棚。你在中國市場有這個規模,到新興市場把這個玩法帶過去,真的是勢如破竹,而且利潤都很好。”劉軍說。
屢創佳績的劉軍贏得了楊元慶的信任,后者決定對劉軍委以重任。2013年,聯想將公司劃分為兩大業務集團:Lenovo業務集團和Think業務集團。最核心的Lenovo業務集團包括聯想PC和原MIDH業務,由原MIDH業務負責人劉軍領擔任總裁,這意味著,聯想最核心的PC也將歸劉軍掌管。
盡管已時隔三年多,劉軍依然記得,2013年4月10日,當他站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會展中心的舞臺中央,首次以聯想Lenovo業務集團總裁身份上臺發表激情演說,他向在場參加年度誓師大會的聯想全體員工宣布2013財年新目標——售出1億臺Lenovo品牌設備。
最終,聯想2013財年所有設備的總銷量達1.14億部(包括劉軍負責的Lenovo品牌手機、平板、PC以及由Peter Hortensius負責的Think品牌PC),同比增長37%,創下歷史新高,這本該是形勢喜人的一年,但劉軍卻為自己埋下了另一大隱患。
就在同一年,劉軍還為聯想移動業務定下了另一個目標,那就是強化開放市場,弱化運營商渠道,將全年目標定為運營商與開放市場銷量占比從6:4扭轉為4:6。做大開放市場本是一個十分正確的決定,結果因為劉軍疏于管理聯想移動國內業務,執行出了問題,沒能夠按照既定的策略走,最后運營商與開放市場銷量占比反而上升至7:3。
將絕大多數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的聯想移動,很快迎來了當頭棒喝。2014年,運營商補貼開始大幅度削減,使得這一市場急劇萎縮,過度依賴運營商的聯想移動損失慘重,銷量首次出現下滑。
運營商補貼下滑是一個很難逆轉的變化,從長遠來看最有效的辦法是耕耘其他市場,其一是線下開放市場,其二是互聯網市場。但是這個策略很難立竿見影,因為運營商的量太大了,而線下開發市場和互聯網市場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如果說運營商削減補貼是導致聯想移動中國業務下滑的外因,那么內因則是聯想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太強調執行力了,因為指標是聯想不破的天條,要按季度向股市交作業。“在中國市場遇到挫折,從指標上看的確沒完成任務,但是市場變化太大,我們當時更應該及時調整指標。要是按照市場變化節奏,早點調整目標會好很多。”
“聯想內部有一種說法叫‘斯巴達方陣’,我是方陣里的一個指揮官,但也是方陣里的一員。因為我當時負責聯想一個事業部,我接到的作戰任務是分解過的,需要每個季度做成什么樣子。比如我接到一個銷量目標,很難去調整策略大幅度砍掉運營商業務,全力做互聯網業務,因為每個季度都分解了,而不是說三年之后要做成什么樣子。”劉軍解釋說,這也是上市公司在面對非上市公司競爭時,都會面臨的一個大難題。
“斯巴達方陣”的好處就是執行力非常強,壞處就是遇到一些市場變化有時必須要去做一些調整和應對,但是當時聯想強調的精神是就算前面有一堵墻,也要打個洞從這穿過去。“如果是一堵墻你很幸運打完洞穿過去,但如果是一座山,可能怎么打洞也穿不過去,還不如繞過去。”
劉軍回憶,因為當時他負責業務太多,除了PC業務,他還接下了聯想亞太區,他的主要精力則放在了聯想移動海外業務,后來又不得不忙于摩托羅拉的整合,幾乎沒有精力顧及市場變化最快的中國大本營。
在劉軍的主導下,聯想移動海外業務一路高歌猛進,時至今日,聯想移動在海外的表現依然強勢。根據IDC發布的報告顯示,聯想旗下手機今年第二季度在印度市場銷量排名前三,遠超華為、OPPO和小米等在印度市場的表現。
可惜時光不可以倒流,不然在2012年底,聯想移動正處于高歌猛進的態勢,當楊元慶找到劉軍并告知他,自己決定將聯想PC業務重任也交給他時,劉軍一定不會輕易接棒。
不在局中的劉軍,反而更能看清形勢。反思過去,劉軍認為自己太沉浸在國際化的舞臺中央了,沉浸在里面也很刺激很驚險,等于過山車下來以后一睜眼,自己大本營出事了,現在中國手機市場變化很大,中國商業環境變化太快,但自己當時并沒有意識到。
不過,作為局外人,劉軍依然希望聯想發展越來越好,他認為,聯想仍然是一家富有競爭力的公司,也是全球化做得最好的中國企業之一,手中還有一把好牌可以出:
第一、聯想的執行力。聯想“斯巴達方陣”一旦開動起來勢如破竹,這一點依然是非常明顯的優勢,只要方向走對了,目標決定了,這個團隊將百折不撓。
第二、聯想的國際化水平。過去10年,聯想走了一條充滿挑戰的國際化遠征路,從收購IBM開始,聯想一致致力于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目前聯想業務大部分都來自海外,海外業績可圈可點。即便短期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但在海外有望持續騰飛。
下半場轉做投資人
自去年6月從聯想離職后,劉軍前往美國休息了幾個月。在這之前,他領導的聯想移動完全是一個國際化運營公司的節奏,劉軍平常的工作狀態幾乎都是出差,而且大部分是國際旅行,每年出差數十個國家,倒時差對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飯。
2015年7月18日,在離開聯想的第48天,劉軍終于在微信朋友圈發出離職后第一條信息,文字只有一個簡單的“爽”,配圖則是九個空空的大酒瓶并列而立。
從2015年6月到10月,劉軍幾乎什么都不干,每天都在睡覺,完全騰空自己,因為這22年來他一直都在“打仗”,實在太累了。在聯想時每天腦袋要不停地轉,想立馬剎車也剎不住,所以劉軍花了四個月時間讓自己完全放空下來。
從去年10月起,劉軍開始思考接下來的人生規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主流手機廠商向劉軍伸出橄欖枝,希望其能加盟并成為最大的操盤手,劉軍都一一婉拒,在他看來,聯想才是最好的舞臺,當別人還在提出設備年出貨量超過1億臺目標時,聯想在三年前就已經超過1億了。
在這一階段,劉軍深刻感受到中國商業市場的巨大變化,其一是移動互聯網會顛覆傳統的模式,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價值鏈組合方式,其二是整個資本市場的成熟,創業變得觸手可及。
去年底,劉軍第一次來到毛大慶創辦的優客工場,他十分驚訝,原來共享辦公空間的模式在中國已經如此成熟了,而他在聯想時,太專注于業務本身,根本不可能關注到這種細微的市場變化。
讓劉軍驚訝的不僅僅在于此,現在從一個創業想法開始就有人來給你投資,從種子投資、天使投資到PE到新三板,這個市場非常大,而且各種服務也都興起了,財務可以外包,IT可以外包,辦公室都可以沒有,創業變得很容易了。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太幸福了,基本上你只要專注于某些核心環節,其他的都會有人替你想辦法。柳總當年帶領大家做聯想,還要靠幾萬幾十萬一點一點做原始積累,又累又不賺錢。”劉軍說,他感覺自己想通了,也看到了比較好的機會,于是決定現階段先做做投資。只不過,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投資人,而是以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雙重身份加入。
就在毛大慶的優客工場,劉軍投資了一家做新鮮大米的創業公司活米科技,這是屬于很早期的投資。如果說大米碾出來45天之內叫鮮米的話,活米只做碾出來15天以內的大米,希望保持大米原有的活性,目前該公司的活米正在研發。
去年底,劉軍邀請聯想前同事到他在四元橋所投資的一家火鍋店試吃,有人帶來了一瓶酒讓他回味無窮,一問才知這瓶酒出自他原來在聯想的下屬張傳宗創辦的公司肆拾玖坊,因公司有49個股東而得名。
后來,二位老同事相見,張傳宗邀請劉軍投資入股,并出任公司董事長,二人一拍即合,劉軍投資后持股5%。
出任肆拾玖坊董事長以后,劉軍幫助張傳宗重新梳理了公司戰略,肆拾玖坊未來不僅僅要做酒,還要做大米、油和茶。劉軍想讓肆拾玖坊做成一個生態,其目標用戶為中產家庭,另一端直接連接到原廠商提供服務。
為了快速推動新業務,劉軍今年夏天還親自前往黑龍江五常市,說服當地一家大米原廠商,將公司股份的51%賣給肆拾玖坊。
劉軍還投資了一家前聯想下屬胡偉創辦的以農村刷墻起家的企業村村樂,并出任董事長。今天夏天,劉軍去了一趟上海,發現長三角制造業又開始出現用工荒了,而村村樂正好可以接觸到農民工,劉軍鼓勵胡偉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做大農民工招聘板塊。
以前無論是聯想做渠道,還是制造業招工,都是自上而下一級一級分解和執行,劉軍發現,隨著互聯網的全民普及,很多創新可以自下而上產生,村村樂做農民工招聘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就在本次訪談的尾聲,劉軍詢問是否可以盡快結束,他將馬上啟程前往蘇州,參加喵咚家的董事會,這是他投資的一家互聯網家裝平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