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成長煩惱:“大腦”留在深圳 “肢體”搬到東莞?
2015年東莞松山湖(生態園)經濟運行數據出爐。在總結大會上,園區各大企業在2015年的發展表現得到了相應表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5/291968.htm其中,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表現最為搶眼,在2015年度園區納稅、出口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工業稅收等指標上,均摘得園區企業頭名。
華為終端總部項目總投資100億元,項目位于東莞松山湖南區,占地1,900畝,總建筑面積126.7萬平方米。該項目主要發展與手機等所有終端關聯的研發、銷售和增值業務。
作為在深圳起家的世界500強企業,華為在東莞的耀眼表現再度引發了輿論的關注。一篇名為“不要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大意是深圳房價暴漲,吸引力減弱,深圳應對此高度重視。
華為對此發表聲明稱:近日有關“華為遷離深圳”的傳言不屬實,華為從未有計劃將公司總部搬離深圳。“華為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各類分支機構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撐公司全球化業務開展,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于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對于華為來說,把‘大腦’留在深圳,把制造和供應放到東莞,符合企業自身戰略安排。”一名接近東莞松山湖管委會的人士說。在華為人看來,作為一家全球化的企業,華為選擇成本適合的城市區域布局分支機構再正常不過。“這次輿論風暴,更應該把重點放在深圳的土地成本和發展潛力上去。”
華為搬遷風波背后,折射出企業壯大對生產研發成本布局和城市房地產高企造成各類成本增加的雙重煩惱。
迅猛生長的華為
2008年,華為前員工王先生就跟隨華為技術的供應鏈部門搬到松山湖。
“搬遷之前已經人擠人。一個辦公室里,一張桌子本來一個人辦公,都要分給兩個人,坐不下,華為發展太快。”王先生說,在當時,華為深圳總部的空間就捉襟見肘,估計只能容納5到7萬人。
多年前,華為就開始了布局松山湖的步伐。2005年,華為在東莞松山湖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華為機器有限公司,負責華為網絡通信產品的生產、制造業務,現人員規模2萬多人,該公司華為機器是華為制造業務在華南地區最大生產基地,是華為面向全球的制造和供應中心。
松山湖華為南方工廠二期項目也是由華為機器投資興建,位于松山湖北部,立項投資20億元,占地1100.6畝。一期項目2009年投產,2012年已實現總產值150.61億元。
當時有消息稱,華為的無線部分、華為大學、研發中心、中試中心等要搬至東莞松山湖華為基地,并會在2017年、2018年停止大型搬家工作。
松山湖方面一直努力爭取華為相關部門整體落戶當地。這種努力至今一直在持續。根據松山湖生態園的2015年工作總結及2016年工作計劃,該園在2016年計劃“積極爭取華為終端公司把電商業務切換至東莞公司”。
在華為人看來,華為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再正常不過。“五年前的華為跟今天的華為完全兩個樣”另一位華為前員工袁先生一談起華為就如是說:“2010年,華為的銷售收入是1852億元。”
到了2015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950億元,凈利潤369億元,員工達到17萬人。此時的華為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與170多個國家有業務往來。同時,華為在全球布局16個研究院/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創新合作。
對本次備受關注的華為終端來說,本身也擁有獨立到東莞布局的多種條件。事實上,終端公司是華為控股下面的子公司,而“終端在深圳一直沒有一個大的基地”。
“終端公司有自己的供應鏈,而且相比向運營商這種大客戶交付的供應鏈來說,是比較簡單的。”王先生說:“終端的供應鏈相對獨立,只在一些大的產品(與華為技術)共用,像芯片。”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松山湖距離深圳坂田很近,開車跑一趟就四十來分鐘。華為有班車直接從松山湖到坂田基地,每天多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