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從數據看我國智能制造處于哪個階段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中國智能制造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同樣也是大部分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其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其智能制造利潤貢獻低于10%。而90%的中小企業智能制造實現程度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級成本抑制了企業需求,其中缺乏融資渠道影響最大。年收入小于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中,50%的企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采用自有資金,25%為政府補貼,銀行貸款和資本市場融資各占11%。而企業收入規模大于5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其智能化升級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占67%,銀行貸款占比25%。整體而言,中小微型企業的銀行貸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業,占企業數量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只能依靠自有資金進行智能化改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5/291291.htm不過,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夯實發展基礎的必要性,同樣也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近年來,全國多個地方都在謀劃智能制造發展,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安徽、重慶、河南、遼寧、四川、青島、北京、廣東、黑龍江等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或成立機器人、工業4.0或工業互聯網等與智能制造相關的聯盟,或出臺具體產業規劃。

智能制造行業運行特征
(一)制造強國戰略出臺并實施,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地區規劃政策落實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我國制造業面臨“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從國內來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速換檔和結構調整陣痛的關鍵節點,制造業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總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以中高速、優結構、多挑戰、新動力為特征的新常態階段。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出臺制造強國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中國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實施,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以《中國制造2025》為總綱,各地方陸續出臺智能制造領域的扶持政策。在《中國制造2025》這一國家戰略的指導下,各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陸續出臺相關行動計劃,全面對接《中國制造2025》。江蘇、廣東、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份借助《中國制造2025》戰略支點,分別出臺了《江蘇行動綱要》、《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福建省實施行動計劃》、《四川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等政策,以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加快制造強省的建設步伐。佛山、南京等在國家制造強國戰略以及省級行動計劃的指導下,進一步分析產業特色,陸續制定與《中國制造2025》相銜接的制造業發展計劃,找準轉型升級基礎,引領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二)隨著互聯網技術及理念加快滲透,制造企業著手推動商業模式、組織方式等多方位轉型
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推廣普及,推動企業組織流程、商業模式創新。一是互聯網技術激發了用戶被擱置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企業傳統商業模式、組織架構難以維系,需要以用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進行組織形式和經營策略變革。二是網絡化、扁平化、同步快速的信息傳遞方式將促進市場參與主體搜索、獲取、分享、溝通信息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充分發揮其自主經營、決策、分配等權利。三是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和快速迭代的特點,在其加速滲透的過程中,企業趨向于在短時間內以開放、合作、共享的創新模式,整合內外部資源,促進用戶深度參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度協同,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