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揭秘華為成功“三字經”:癡 傻 憨
1987年,年滿43歲的任正非和5個同伴集資2.1萬元成立華為公司,利用兩臺萬用表加一臺示波器,在深圳的一個“爛棚棚”里起家創業。
28年后,華為公司由默默無聞的小作坊成長為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導者:2015年營收395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369億元,增速均達30%以上。作為華為領軍人物,任正非從一名中年創業者成為全球知名企業家,深深影響了許多人。
近日,72歲的任正非罕見的接受了新華社三個多小時的深度采訪,對于華為的成功,他總結了三字經:
癡——28年堅持只做一件事,即對準信息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幾十人的時候如此進攻,現在17萬人還是這樣沖鋒。
傻——別人炒房炒股,華為不為所動,堅持不上市,因為上市后,股東看到可以賺快錢,就會逼著企業橫向發展,華為就不能守住“上甘嶺”,攻進“無人區”。在華為,最重要的不是錢,而是理想。
憨——華為花了28年時間向西方公司學習管理,每年花上億美元請IBM顧問團隊來幫助管理企業,這樣才使得華為的生產過程走向了科學化、正常化。
同時,展望中國創新的未來,任正非表示非常有前途,但要克服三大問題:一是要踏踏實實搞科研,虛擬經濟是工具,工具是鋤頭,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二是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對高科技領域沉下心 鉆研。三是對知識產權更加重視。而對于高房價這樣的“痛點”,任正非更是直言不諱:這是活力分布的時代,高房價最終會摧毀城市競爭力。

28年只對準一個“城墻口”
華為4月1日發布了2015年年報,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全球銷售收入達3950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33%。經營現金流達到493億元。在通信行業普遍蕭條的大環境下,華為取得這樣的成績并不容易。
在總結華為成功密碼的時候,任正非表示主要是因為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
“因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墻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墻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墻口沖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墻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任正非說。
此外,他表示華為的發展也得益于國家政治大環境和深圳經濟小環境的改變。深圳1987年18號文件明晰了民營企業產權,沒有這個文件,不會創建華為。“后來,華為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感到稅負太重,很多同事說把錢分了算了。這時深圳出了“22條”,提出投資先不征稅,等到收益后再征稅,實行了好幾年。這個時候我們就規模化了。”
華為也有快垮的時候
對于市場的競爭,任正非顯得信心滿滿。他表示即使有”黑天鵝“,也是在華為的咖啡杯中飛。華為可以及時把“黑天鵝”轉化成“白天鵝”,華為這里已經匯集了世界主要的技術潮流。
目前華為的“2012實驗室”現在有700多位科學家,今年會到1400多人。
不過,看上去一帆風順的華為也經歷過“垮臺”的危機。
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三年前華為就快垮了。“因為大家有錢了,怕苦了。我們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買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們就琢磨:為什么不提升一線作戰的人的待遇呢?我們確定非洲將軍的標準與上海、北京的標準不一樣,年輕人在非洲很快就當上將軍。你在非洲干,就朝著這個非洲將軍的標準,達到了就是將軍,就可以拿將軍的錢。現在我們的非洲員工根本不想回來。”
而面對中國房地產和股市的爆發,任正非坦言卻沒有“動搖”過。他回憶到過去公司樓下有個交易所,買股票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著,華為公司則平靜得像水一樣。
“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斗,要總結其實就是傻,不把錢看成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