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全面潰敗還是主動轉型?
虧損、裁員、被收購,曾經獨領風騷的日本家電企業似乎集團陷入大敗退的尷尬境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3/288949.htm日本家電企業真的全面潰敗了嗎?
當然不是。
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原首席顧問劉步塵向記者介紹,近年來,中國與韓國家電企業在成本管理上的優勢集中體現到了產品的價格低廉上,日本家電企業自認無法匹敵,便選擇不與中韓企業在價格上纏斗,而主動轉向中、韓企業未涉足或雖有涉足但競爭力不強的領域。
如今中國企業大力收購日本家電品牌,并未把日本家電的所有技術都收購走,日本企業仍掌握著相當一部分家電核心技術,因為“日本家電退出的是制造和銷售,而不是技術與研發”。

主動撤退是明智之舉
日本家電企業主動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家電利潤不如以前那么豐厚了。
這有點類似2004年IBM向聯想出售夕陽產業的PC業務。當時大多數都認為聯想用12.5億美元完成了“蛇吞象”是筆好生意,貌似徹底擊敗了IBM。但不得不提醒,IBM當時正在進行有步驟地戰略轉型,因為他們深知軟件企業利潤率遠遠高于硬件及IT服務企業。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2011年IBM軟件業務總共為公司帶來250億美元營收,占總營收的23%;2013年達到291億美元;2015年IBM方面表示,軟件收入要占到公司總營收的一半左右。IBM通過出售PC和部分硬件業務,已經成為全球頂級軟件公司。
精明的日本家電企業明白其間道理,他們在2010年就開始了主動轉型。
以索尼為例,2010年收購美國伊利諾伊的生命科學公司iCyt Mission科技公司,開始涉足流式細胞術業務,旨在將其眾多的音像技術應用于備受期待的醫學和生物學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元化經營的松下、索尼、夏普早已淡化“家電”標簽,產業轉型與戰略升級更利于增強老牌家電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他們甚至擔心海外消費者仍然以老眼光視其為“家電企業”。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的日系品牌手機雖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手機攝像頭大多產自索尼,風靡全球的iPhone渾身上下有一半的元器件來自日本制造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顯然,當制造業的利潤日漸微薄,世界消費電子巨頭們也有意識地收縮競爭激烈的B2C市場,轉而將精力轉向市場更為廣闊的B2B領域,去產業鏈上游的核心技術攫取更高利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