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到華科 名校為何主辦超級計算機大賽?
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塞涅卡曾經說過:“自然賜給了我們知識的種子,而不是知識的本身。”在超級計算機領域,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正是這樣一顆“種子”,北京、上海、廣州、太原、武漢……ASC競賽正在將超算的知識播撒到全球各地,期望終有一天能夠看到一片超算的“森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3/287943.htm如果大賽也有夢想的話,或許曾經和將要舉辦賽事的東道主是最有發言權的一群人。
首屆競賽在清華大學舉行,有27所中國高校參加,清華大學最終獲得了總冠軍,并與國防科技大學一同拿到了前往德國參加ISC12國際超算競賽的“門票”。對于這屆大賽,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楊廣文曾感慨的評價道,“首屆競賽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吸引到多少師生、專家參與進來,而是實現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讓很難接觸到超級計算機的學生們,有了施展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舞臺,為中國超算的未來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ASC12東道主-清華大學
2013年,ASC競賽移師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這個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開放的城市,大賽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級——首次有海外亞洲高校參與到ASC競賽中來。自此,海外高校成為ASC競賽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大賽也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發力前行。上海交通大學高性能計算中心主任顧一眾認為,“開放的上海與國際化的ASC競賽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擴大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教育和應用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推動了亞洲乃至世界超算青年人才的交流和培養。”他坦言說,上海交大通過舉辦比賽,接待了海內外多所在超算方面實力較強的高校的學生和老師,在相互的交流和學習中加深了解,提升了學校在國內外超算領域的知名度,也促進了學校高水平科研中對超算的深度應用,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了物理天文、生物醫學、材料、化學等多個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可以說,超算的“種子”已經在這所中國最富盛名的大學之一中生根發芽。

ASC13東道主-上海交通大學
如果說前兩屆ASC競賽的成功舉辦讓超算開始進入中國乃至亞洲高校的視野,那么2014年在中山大學舉辦的ASC競賽則完成了一次“世界級”的躍升——在一項超算賽事中首次聚集了全球各大洲的高校。與此同時,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成為比賽平臺、大學生挑戰成功國產應用20萬核擴展極限、總決賽三隊同破計算性能世界紀錄……種種難以復制的因素造就了一屆空前盛大的賽事。時任中山大學校長的許寧生院士表示,ASC超算競賽很好的推動了中山大學相關學科建設、教學和科研,更好地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素質超算人才。他認為,“少年強則中國強”將是未來中國成為真正的超算強國不容有失的關鍵環節,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ASC14東道主-中山大學
2015年的ASC競賽是意義深遠的一屆,135所高校、152支參賽隊伍創造國際同類賽事的新紀錄,SKA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國際大科學工程的加入、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現身”說法更是為大賽平添“宇宙”魅力。而在“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首次由中國西部地區高校舉辦,更是有著深刻的寓意。太原理工大學數學學院院長李明認為,與東部經濟發達省份的高校相比,西部地區高校在相對昂貴的超算投入上還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很多學生終其本科階段很可能都接觸不到超級計算機。“ASC競賽最大的意義就是激發了大學生對超算的興趣,培養了大學生運用超算的意識和能力。”他表示,舉辦ASC15大賽后,全校師生對超算有更多的了解,在往屆參賽隊員的基礎上成立了超算基地和超算團隊,吸引了大批的校內以及省內其他高校的超算愛好者加入其中。

ASC15東道主-太原理工大學
隨著ASC16的如約而至,一屆充滿奇思妙想和探索挑戰精神的賽事又將在武漢上演。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許曉東認為,超級計算機是科研、工業以及其他領域重要的創新工具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目前的問題是,我們要找到新的需求,讓超級計算機有用武之地,這需要很多人真正深入到應用之中,把需求變成一個個可以被超級計算機識別的運算模型。”而對于更多的參賽隊伍而言,他們可能更加關注在這屆大賽中會碰到哪些有趣的賽題?通過與強隊的交手能夠獲得哪些有助于成長的知識?或許,正是因為ASC競賽這種未知挑戰的神秘感,才讓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熱情參與并樂在其中,讓超算科技的“種子”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每位參與者的心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