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中國制造業的未來:董明珠和李東生的信心

中國制造業的未來:董明珠和李東生的信心

作者: 時間:2016-03-07 來源:國際在線 收藏
編者按:讓中國制造被世界認可,一大關鍵因素還在于品牌的國際化建設。

  今年61歲的格力老總董明珠,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新聞人物。人們記得她,除了她心直口快的性格,曾和雷軍“對賭”10億元的趣聞,更因她的那份“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執著和實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3/287873.htm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和主要基地,這里走出了一批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品牌。談到中國的現狀和前景,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集團老總董明珠和董事長李東生很有發言權。這兩位業內“大咖”表示,讓中國制造強壯起來,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完成產品升級,并在品牌建設方面下大力氣。

  當被各路記者團團圍住時,這位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坦陳,國人競相去境外買電飯煲、馬桶蓋這類產品,深深刺痛感了她。這是中國制造企業的悲哀,也激勵她生產出能跟日本同行“掰手腕”的產品。“我特別生氣到國外買電飯煲的事情。這真是刺痛了我的神經。我覺得很遺憾,也覺得很悲哀。中國這么多,沒有理由連一個電飯煲都做不好。我們電飯煲的產品目標是跟日本比,我相信我的產品還略勝一籌。”

  董明珠被刺痛的情緒,源于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在中國制造足跡遍布世界的今天,也常常背負著低端、低價、粗糙的負面口碑。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認為,最重要是技術能力方面的差距:“中國的工業能力和產品技術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從感官上看,產品精不精細有差距,另外,功能方面體現了創新能力。最近很流行的虛擬現實技術,很多產品推出來,但是技術水平不一樣,給用戶的感覺和體驗不一樣。如何提高自身技術能力?這是中國企業‘永遠在路上’的一個命題。”

  從市場競爭角度看,集中在低端的生產領域無疑將限制企業提質增效,李東生以自己企業的經營情況舉例說,政府提倡的供給側改革方向十分必要。“去年,按照銷售量來講,彩電銷售了1740萬臺,數量上是全球第三。手機銷售了8300多萬部,排全球第六位,但是,從銷售收入來講,我們是比較靠后的。從供給側改革的思路看來,提高產品的檔次,做更多的中、高端產品,才能夠增加企業的銷售收入和收益。”

  無論格力,還是TCL,作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翹楚”,它們都將掌握核心技術視為企業安身立命的基礎。去年和前年,TCL的研發投入分別達到40億和39億元,重點用于半導體顯示、通訊、互聯網智能化等領域。而董明珠則表示,格力的研發資金“不封頂”,目前,他們的技術儲備讓產業鏈延伸成為可能。“在智能裝備方面,我們擁有這樣的人才和先天的技術資源,能夠找到新的成長空間。如果我們今年能生產出5000臺的機器人話,在中國也算上數一數二了。同樣我們還開始做數控機床、自動化檢測設備,目標是全面覆蓋。”

  李東生表示,中國制造企業的專利數量已經迎頭趕上,但全球品牌和渠道能力確實還是一大‘短板’。到海外布局建廠、搞研發,打造國際化管理團隊,是中國制造業強大的必經之路:“現在我們在一部分地區和國家有了我們的工業能力、產品技術和服務能力。未來,要在更多地方建設工廠和技術開發基地,真正地扎根當地。”



關鍵詞: 制造業 TCL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