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立信交叉授權背后:華為的隱忍與野心
一件事,如果忽視它的時間窗口,很難看到背后的真實邏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1/286006.htm譬如3天前華為與愛立信續簽專利交叉協議一事。但媒體解釋跟華為官方一樣,即“創新與知識產權應該得到保護,為使用他人知識產權支付合理的補償對于促進技術窻、對技術進行共享與標準化、驅動和加速產業進步至關重要”。

這有點正兒八經。很明顯,表態沒有體現雙方背后的合作與博弈的深意。事實上,由于愛立信手機終端業務已持續萎縮多年,所謂“交叉專利授權”,更多還是華為為終端業務付出巨額專利費用。
一個未經確認的說法是, 愛立信專利費標準約為簽署方銷售額的1%,一般授權協議周期4到7年,若按5年簽,2015年華為終端營收約200億美元,需付專利費10億美元。如按任正非未來5年終端營收要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算,華為屆時可能要付50億美元。綜合折算,華為或須掏出30億美元。
相信數據最終會有出入。但這并非我要分析的重點。我的問題是,華為為何此刻公布這一消息;為什么甘心掏這么大腰包;協議簽署背后,兩大巨頭隱含什么博弈內容,涉及什么格局轉換;它對整個產業尤其中國本地同業有哪些啟示與影響等。
一個微妙的時間點
必須結合時間來說。這是2016年初,華為終端剛經歷了一個狂飆突進的2015年,終端全年出貨突破1億部,剛為此做了一番慶典;剛剛結束的美國CES上,華為終端發出了聲音;不久,華為每年都要發聲的巴展,又要揭幕了,少不了華為終端的聲音。
而1月13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集團市場工作大會上發表了講話,對三大業務部門都提出了全球化目標。尤其強調,華為終端業務“要敢于在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同時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過中高端帶動中低端的銷售”。
相信你能感受到這家巨頭身上的某種緊迫性。那就是,華為集團正處于一輪關鍵的全球化周期,事關它在未來5到10年的戰略布局。與愛立信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應該是華為2016年及之后多年全球化戰略在技術層面的率先反映,當然更多涉及它的終端業務。
要體會任正非話里有話:終端5年超越1000億美元,對華為終端來說,可能不是神話,因為,除了手機,華為終端一定會進行水平布局,涉入更多產品線。但是,這一句不能忽視,“同時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過中高端帶動中低端的銷售”。它意味著,華為終端品牌需要進一步提升,必須進入全球中高端之列。
這目標里,隱含著一種難以言傳的心病,也是一大障礙。那就是,在經過多年奮斗、成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企業后,華為在美國市場仍沒有真正的參與感。
我的觀點是:未來5年,華為集團將經歷一波更具影響力的全球化進程,如果不能突破美國市場,并在美國、歐洲、日本,當然也包括中國這種消費強勁的市場區域樹立起更高的品牌,就算終端業務完成銷售目標,華為依然難以稱得上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企業。
而突破的關鍵力量,短期應該來自華為終端。相比側重基礎設施、“水電煤”、管道價值的運營商業務,側重消費類的華為終端,更容易消除美國政府意識形態的審視,不那么敏感。
要突破美國市場,覆蓋全球,真正跳向全球中高端品牌競爭之列,必須先掃除技術壁壘。與愛立信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就是華為將最大市場風險——專利風險消除于萌芽狀態的關鍵策略。
去年11月30日,也即華為終端發布Mate8后的次日,我寫過《Mate8背后:華為的野心、邊界及瓶頸》一文。其中提到,由于華為集團不斷驅動上游谷歌、ARM創新,終端業務出貨迅猛,可能引發手機價值鏈玩家警惕,“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未來一到兩年,華為或將遭遇三星、高通、蘋果或者斜刺里的專利戰。華為專利儲備深厚,但主要是圍繞通訊設備、芯片領域部分,在軟件、手機終端上并沒有拉開差距”。
必須承認,我忽視了更多斜刺力量。在通信終端產業鏈上游,除了谷歌、ARM、高通、蘋果、三星外,還有愛立信、微軟、英特爾、聯發科等許多核心玩家,甚至富士康這類代工企業也有相當的話語權。
為什么非是瑞典愛立信?
這里你可能會問,愛立信到底有什么能量,讓華為必須牽手?而且,即便華為中短期有突破美國等關鍵市場的強烈訴求,跟一個瑞典企業有什么關系?
這家企業的歷史足證它的技術積淀。瑞典愛立信成立于1876年,次年就掌握了電話機制造技術,1878年11月推出了自己的品牌。100多年后,當數字時代開啟后,它很快成為2G/GSM、2.5G/GPRS領域的龍頭,業務覆蓋了網絡設備、專業服務、技術授權、移動終端等,是名符其實的全球通信業巨頭,它左右著2G、3G、4G多世代的許多關鍵技術,涉及設備與終端等許多鏈條。其中,3G WCDMA市場份額全球第一,4G時代,它的LTE專利地位也執牛耳。事實上,LTE就是愛立信最先提出的4G標準,并為國際標準組織3GPP最早確認。2009年以來,它就在全球部署100多張4G LTE網絡。
當然,愛立信自身的手機業務,在度過多年輝煌后,2012年為索尼盤下,愛立信退出手機業,專注于網絡設備、專業服務,但它在終端領域的技術專利依然十分強悍。在整合下原北電核心技術后,截至目前,它在全球共申請35000多項專利,尤其在美、歐有強大的雷區。
體會一下愛立信CEO衛翰思4年前的話:“到201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消費電子設備都將或多或少地實現無線接入功能。屆時,任何希望進入這一市場的公司或生產商都需要首先和愛立信達成合作協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