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網運行薄弱點及反事故措施
近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工業發展重心逐步由城市轉向農村,對農村配網的安全可靠運行要求越來越高。廣東省中山市作為毗鄰港澳的地區,農村供電量近年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長,高科技產業也紛紛落戶中山鎮村一級。目前,中山農村兩網改造的主要投資重點是滿足負荷需求,用于配網自動化建設的資金相對缺乏,配網自動隔離故障、短期恢復正常供電的能力還不足。如何利用有限的大修資金實施反事故措施,改造配網的薄弱點,降低配網的故障率,提高供電可靠性,是目前配網運行的一個工作重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0909.htm1農村10kV配網運行薄弱點分析
目前,中山農電公司共有10kV線路428回3313km,以架空線路為主,占總線路長度的77.3%。本文根據中山市農村配網的實際情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因素分析運行中存在的薄弱點。
1.1天氣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
中山市處于中國南部珠三角沿海地區,每年的5~10月是雷雨季節,雷暴日普遍超過100日,而農村地區絕大部分屬于濕地,是雷電活動的高發區。根據2004年的運行記錄,農電公司總跳閘、接地故障次數為712回次,其中經雷電信息系統核實為雷擊原因造成的有414回次,所占比率為58.1%。
南部沿海也是臺風的高發區,據氣象局的不完全數據統計,過去10年間,中山地區每年平均發生2.8次影響范圍在100km以內的臺風。以2003年為例,正面吹襲中山地區的臺風(紅色以上警告信號)達3次,共造成142回次線路跳閘、接地,占當年總次數763回次的18.6%。
可見,雷擊和臺風對中國南部沿海10kV配網的影響非常大,也是配網運行中存在的兩個最大薄弱點。
1.2社會環境因素
南部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迅猛的同時,存在著很多不利于配網安全運行的因素,具體在交通碰撞、基建工地機械破壞(含開挖)、綠化樹木碰觸、偷盜電力設施等幾個方面。2004年由于以上因素造成農村10kV配網跳閘、接地共82回次,占總數的11.5%,尤其以綠化樹木碰觸、基建工地破壞以及交通碰撞為甚,幾乎每月均有發生,在這些薄弱點方面加大技術管理措施,對降低10kV配網的故障率是大有潛力可挖的。
1.3農村10kV配網的內在因素
南部沿海地區自1998年起開展兩網改造工作以來,10kV及以下的配網技術標準有了很大的提高,網絡架構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由于負荷增長迅猛,而每年兩網改造的投資沒有明顯的增長,致使部分10kV饋線(或支線)重載運行,基于安全運行的原因被迫壓負荷處理;另一方面,饋線重載也導致一些舊式的載流線夾,如BB夾、JB夾等出現發熱發紅,甚至燒毀,引起饋線故障。配變因重載發生故障,引起饋線跳閘或接地故障的情況雷同,往往在連接處發生故障。
農村10kV配網中,仍然運行著一部分多年的老型號電力設備,如柱上開關、跌落式熔斷器、閥式避雷器、針式絕緣子、高損配變等,部分運行時間已十幾年。一方面,這些老型號的設備相對現行的運行要求,技術標準偏低;另一方面,這些運行已久的設備,其內部絕緣、瓷支柱老化情況嚴重,經高溫或風吹雨淋后易發生故障,導致饋線跳閘或接地,重合閘成功率往往非常低。2004年中山農村10kV配網因設備原因造成饋線跳閘、接地共23回次,重合成功率僅為8.7%。以上統計數據僅針對產權屬供電企業的設備,對于產權屬于用戶的老型號設備,如高低壓配電屏、跌落式熔斷器、避雷器、配變等,情況就更加嚴重,而且由于疏于維護,設備發生故障直接導致饋線跳閘、接地的情況就更加普遍了。
農村10kV配網中還存在其他容易忽視的薄弱點,例如配電房的防小動物措施不完善、電纜溝坍塌積水等問題。這些缺陷普遍隱蔽性較強、表露征狀不明顯,而且存在長期持續惡化、缺乏維護的情況。小動物進入可直接導致電氣設備裸露部分,如母排、裸導線短路等;電纜溝坍塌可導致電纜擠壓致傷、水氣進入后而發生故障,而且發生故障后搶修困難、修復期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