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頻系統群時延測量技術探討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94755.htm 群時延是描述傳輸系統相頻特性的重要指標,其測量方法大致可分為矢網法和調制法兩類。調制法又分為調幅(AM)和調頻(FM)兩種。在實際使用中,由于FM比AM具有更好的抗干擾特性,因此被廣泛采用,本文也采用FM法。
群時延基本概念
群時延的提出是基于對傳輸系統相頻特性的描述,是群信號通過線性或非線性網絡后信號整體產生的時延,其數學表達式為

上式中,j (w)為系統的相頻特性,ω為載波信號角頻率。
在線性傳輸網絡中,系統相頻特性在整個頻帶內和頻率成正比,在工作頻帶內群時延為一常數,這樣的系統對信息能無失真傳輸,如圖1所示。

圖1 線性網絡相頻曲線
但在實際應用中系統都不是理想系統,相頻曲線上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負斜率,如圖2所示,

。

圖2 非線性網絡相頻曲線
信號經過圖2所示的系統后就會發生失真,這種系統通常被稱之為非線性網絡。
矢網法理論依據
矢網的測試方法基于群時延的定義,先測出傳輸系統的相頻特性,然后再對相頻曲線進行微分得出群時延。這種方法的測試精度由相位測量精度和“孔徑”大小決定,相位測量精度越高,群時延測量精度也越高,同時孔徑的選取也十分重要。所謂“孔徑”實際上是群時延定義式中的分母部分。顯而易見,在一定的相位測量精度下,選取較大“孔徑”,能夠有效改善群時延測量結果。但選取過大的“孔徑”實際上又違背了群時延定義中的微分定義。本文根據安捷倫公司的資料提供,孔徑最小值的取值方法為:測量的頻率范圍/(測量的頻率點數-1),也即選取相頻曲線相鄰兩點做差分;孔徑最大不得超出測量頻率范圍的20%。同時應該注意,選取“孔徑”時,測量的兩個頻點之間的相位差不應大于180度。
調制法理論依據
不同頻率的正弦波通過傳輸系統后,相位會發生不同變化,那這種變化對傳輸信號及信號所承載的信息會帶來什么影響呢?考慮輸入信號為:

.
其中,fc是載波中心頻點,am(t)是低頻調制信號,可以對載波進行調幅或調頻。傳輸系統的幅頻特性為:

其中,G(f)為傳輸系統的幅頻特性,Q(f)為傳輸系統的相頻特性。
經公式推導,合成信號的輸出為:

其中af為每個頻點對應的幅度,τc為載波的相位時延,τg為相頻曲線上對應每個頻點處的負斜率,即每個頻點處的群時延。
對比(2)和(4)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已調制信號的群時延可以通過測試調制信號的時延得到。這一結論讓我們可以用調制的方法測量傳輸系統的群時延。
也可以從另一方面來理解。對于一個信號來講,真正有用的部分是信號所承載的信息,而信息都包含在調制信號中。如果在工作頻帶內調制信號的群時延是一常數,那么信息經過傳輸系統后,只是產生一個延遲,信息沒有產生失真。反之,在工作頻帶內,調制信號的時延隨著頻率的變化有波動,所承載的信息就會發生失真。
應該指出的是,調制法在實際測量中是測調制信號經過傳輸網絡前、后的時間差。這樣一來,經過被測件后,解調出的低頻信號質量就直接影響測量精度.
接地電阻相關文章:接地電阻測試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