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淺談關于FPGA開發的基本流程

淺談關于FPGA開發的基本流程

作者: 時間:2012-10-08 來源:網絡 收藏

是可編程芯片,因此的設計方法包括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兩部分。硬件包括芯片電路、 存儲器、輸入輸出接口電路以及其他設備,軟件即是相應的HDL程序以及最新才流行的嵌入式C程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93110.htm

目前微電子技術已經發展到SOC階段,即集成系統(Integrated System)階段,相對于集成電路(IC)的設計思想有著革命性的變化。SOC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將一個完整產品的功能集成在一個芯片上,包括核心處理器、存儲單元、硬件加速單元以及眾多的外部設備接口等,具有設計周期長、實現成本高等特點,因此其設計方法必然是自頂向下的從系統級到功能模塊的軟、硬件協同設計,達到軟、硬件的無縫結合。這么龐大的工作量顯然超出了單個工程師的能力,因此需要按照層次化、結構化的設計方法來實施。首先由總設計師將整個軟件開發任務劃分為若干個可操作的模塊,并對其接口和資源進行評估,編制出相應的行為或結構模型,再將其分配給下一層的設計師。

這就允許多個設計者同時設計一個硬件系統中的不同模塊,并為自己所設計的模塊負責;然后由上層設計師對下層模塊進行功能驗證。自頂向下的設計流程從系統級設計開始,劃分為若干個二級單元,然后再把各個二級單元劃分為下一層次的基本單元,一直下去,直到能夠使用基本模塊或者IP核直接實現為止,流行的FPGA開發工具都提供了層次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梳理錯綜復雜的層次,能夠方便地查看某一層次模塊的源代碼以修改錯誤。

在工程實踐中,還存在軟件編譯時長的問題。由于大型設計包含多個復雜的功能模塊,其時序收斂與仿真驗證復雜度很高,為了滿足時序指標的要求,往往需要反復修改源文件,再對所修改的新版本進行重新編譯,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這里面存在兩個問題:首先,軟件編譯一次需要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周的時間,這是開發所不能容忍的;其次,重新編譯和布局布線后結果差異很大,會將已滿足時序的電路破壞。因此必須提出一種有效提高設計性能,繼承已有結果、便于團隊化設計的軟件工具。FPGA廠商意識到這類需求,由此開發出了相應的邏輯鎖定和增量設計的軟件工具。例如,賽靈思公司的解決方案就是PlanAhead。Planahead允許高層設計者為不同的模塊劃分相應FPGA芯片區域,并允許底層設計者在所給定的區域內獨立地進行設計、實現和優化,等各個模塊都正確后,再進行設計整合。如果在設計整合中出現錯誤,單獨修改即可,不會影響到其它模塊。

Planahead將結構化設計方法、團隊化合作設計方法以及重用繼承設計方法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設計效率,縮短了設計周期。

不過從其描述可以看出,新型的設計方法對系統頂層設計師有很高的要求。在設計初期,他們不僅要評估每個子模塊所消耗的資源,還需要給出相應的時序關系;在設計后期,需要根據底層模塊的實現情況完成相應的修訂。

典型FPGA開發流程與注意事項

FPGA的設計流程就是利用EDA開發軟件和編程工具對FPGA芯片進行開發的過程。典型FPGA的開發流程一般如圖4.1.1所示,包括功能定義/器件選型、設計輸入、功能仿真、綜合優化、綜合后仿真、實現、布線后仿真、板級仿真以及芯片編程與調試等主要步驟。

1)、功能定義/器件選型

在FPGA設計項目開始之前,必須有系統功能的定義和模塊的劃分,另外就是要根據任務要求,如系統的功能和復雜度,對工作速度和器件本身的資源、成本、以及連線的可布性等方面進行權衡,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和合適的器件類型。 一般都采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法,把系統分成若干個基本單元,然后再把每個基本單元劃分為下一層次的基本單元,一直這樣做下去,直到可以直接使用EDA元件庫為止。

2)、 設計輸入

設計輸入是將所設計的系統或電路以開發軟件要求的某種形式表示出來,并輸入給EDA工具的過程。常用的方法有硬件描述語言(HDL)和原理圖輸入方法等。原理圖輸入方式是一種最直接的描述方式,在可編程芯片發展的早期應用比較廣泛,它將所需的器件從元件庫中調出來,畫出原理圖。這種方法雖然直觀并易于仿真,但效率很低,且不易維護,不利于模塊構造和重用。更主要的缺點是可移植性差,當芯片升級后,所有的原理圖都需要作一定的改動。

目前,在實際開發中應用最廣的就是HDL語言輸入法,利用文本描述設計,可以分為普通HDL和行為HDL。普通HDL有ABEL、CUR等,支持邏輯方程、真值表和狀態機等表達方式,主要用于簡單的小型設計。而在中大型工程中,主要使用行為HDL,其主流語言是Verilog HDL和VHDL。這兩種語言都是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標準,其共同的突出特點有:語言與芯片工藝無關,利于自頂向下設計,便于模塊的劃分與移植,可移植性好,具有很強的邏輯描述和仿真功能,而且輸入效率很高。 除了這IEEE標準語言外,還有廠商自己的語言。也可以用HDL為主,原理圖為輔的混合設計方式,以發揮兩者的各自特色。

3)、 功能仿真

功能仿真也稱為前仿真是在編譯之前對用戶所設計的電路進行邏輯功能驗證,此時的仿真沒有延遲信息,僅對初步的功能進行檢測。仿真前,要先利用波形編輯器和HDL等建立波形文件和測試向量(即將所關心的輸入信號組合成序列),仿真結果將會生成報告文件和輸出信號波形,從中便可以觀察各個節點信號的變化。如果發現錯誤,則返回設計修改邏輯設計。常用的工具有Model Tech公司的ModelSim、Sysnopsys公司的VCS和Cadence公司的NC-Verilog以及NC-VHDL等軟件。

4)、 綜合優化

所謂綜合就是將較高級抽象層次的描述轉化成較低層次的描述。綜合優化根據目標與要求優化所生成的邏輯連接,使層次設計平面化,供FPGA布局布線軟件進行實現。就目前的層次來看,綜合優化(Synthesis)是指將設計輸入編譯成由與門、或門、非門、RAM、觸發器等基本邏輯單元組成的邏輯連接網表,而并非真實的門級電路。真實具體的門級電路需要利用FPGA制造商的布局布線功能,根據綜合后生成的標準門級結構網表來產生。

為了能轉換成標準的門級結構網表,HDL程序的編寫必須符合特定綜合器所要求的風格。由于門級結構、RTL級的HDL程序的綜合是很成熟的技術,所有的綜合器都可以支持到這一級別的綜合。常用的綜合工具有Synplicity公司的Synplify/Synplify Pro軟件以及各個FPGA廠家自己推出的綜合開發工具。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FPGA 基本流程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