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產業政策規劃
對大陸產業及市場關心的讀者大概都知道,這幾年對岸的經濟發展的策略主軸可以幾個字為代表,那就是『調結構,擴內需,保增長,防通膨』。亦即希望能不斷的改善產業結構,并透過擴大內需來降低對出口的依賴,進而保持經濟成長的速度,但也必須防范因而導致的通貨膨脹,期望2020年能達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31.htm雖然短短的幾句話,不僅目標具體,策略方向也簡單明了,雖然也很具挑戰性,但政府,產業及社會各層面可依此找到努力的方向與依據,這對于腳步齊一與資源集中應具一定程度的指導作用與價值。
相對于對大陸的理解,可能很少人知道,我國政府2010年國家建設計劃的主軸亦是類似的幾句話。根據2009年12月31日行政院會通過「中華民國99年國家建設計劃」草案,主要施政方向即是從「促投資、調結構、樂民生、廣節能」等面向著手。也因為很少人知道,就以為政府施政沒有重點與方向,這些都是在未來可以改善的部分。
又如大陸十二五計劃中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1.新能源(如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節能環保(如高效節能、智能電網、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3.新能源汽車(如電池、汽車電子、電動汽車)、4.新材料(如高性能復合材料、綠色制造體系、稀土)、5.高端裝備制造(如高端智能設備)、6.生物(如新型醫藥/疫苗、生物育種、綠色農業生物用品、先進醫療設備/醫材)、7.新一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三網融合、4G、新一代平面顯示/ IC、先進軟件等)。
而為了讓民眾更能認知,對岸專家亦將大陸政府現階段關注的焦點,以六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低碳,智能,泛在』。低碳很容易理解,全球氣候變遷引發的問題,已受到全球政府的重視,如何解決碳排放,建立低碳社會,已成先進國家政府施政的共識。也因此與低碳有關之節能技術與相關產業成為資源調整的重點。智能則在談如何讓資通訊科技應用可以提升施政效率、企業生產力及民眾的生活質量。泛在則指無所不在的感測網絡與運算服務,可以讓人民隨時隨地擷取及運用其所需要的信息。透過這簡單文字,精準表達了產業發展的重點。
反觀臺灣,相信并沒有很多人了解我國政府亦正全力推動六大新興產業之發展,1.生物科技(如成立生技創投大型基金、醫器材快速試制中心、蛋白質試產工廠),2. 觀光旅游(如醫學美容和器官移植之醫療觀光、文化展演),3.醫療照護(如國際醫療、智能醫療、養生保健、長期照護、醫療器材),4. 綠色能源(如太陽光電、LED照明、節能減碳交通工具),5.文化創意(如設計、數字內容、影視、流行音樂),6.精致農業(如發展臺灣精品外銷型農產業、規劃蘭花為全球生產、供應及流通運籌中心、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以及云端運算、智能電動車、智能綠建筑、專利產業化等四個智能型產業的發展。
若仔細比較二岸策略發展及新興產業的內涵可以發現,基本上相去不遠,但因體制的不同及溝通宣傳的方式相異,一般對對岸的規劃較有深刻印象。策略管理理論早就提及,策略規劃的目的之一在于形成共識,過程與結果都很重要。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強化這一方面的努力,相信可以進一步減少民眾的誤解,對于政策的支持、產業的加速轉型及未來的計劃執行應會更見其效果。目前政府正進行黃金十年的規劃,若能有以上的認知,相信民眾會更有信心。
(作者詹文男博士現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11030409555H.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