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有感行動生活新時代
全球4G布建正如火如荼展開,根據2013年初全球行動供貨商聯盟(GSA)報告指出,2012年LTE商轉家數累計達144家,較2011年新增97家,2013年預計商轉家數達234家。從用戶數來看,2012年約5,500萬用戶,較2011年增加近8倍,2013年預計可達1.2億,將帶動全球包含數據網卡、客戶端設備及移動電話等產品商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11.htm![]() |
附圖 :4G時代應提升至「感受」的傳達(圖:VirginMobile) BigPic:692x451 |
而除了打造基礎建設之外,先進國家也在政府主導下逐步規劃其下世代的行動服務發展藍圖。以美日韓而言,均已提出至2020年之行動通信服務發展規劃,歐盟則成立啟動2020新世代生活計劃聯盟進行相關服務研發,這些方向都值得我國參考。
在美國方面,由于近年來天災人禍不斷,公共安全領域已成為其行動服務的重要發展主軸。2012年美國商務部國家通訊與信息管理局(NTIA)經法案授權成立『FirstNet』,監管建置全境LTE寬帶網絡,其獲準投入金額超過70億美金。若再加上未來服務之公共安全相關人員、車輛及設備所需,需求將更為龐大;
日本方面,預估將于2015年導入相關服務,其中物聯網技術、自動語音翻譯服務(含同步翻譯,并支持多國語言等翻譯服務)、超高精細影像服務、3D影像技術服務及家用連網機器人支持為五大發展重點,期望藉此帶動精密型產業進一步的發展;
韓國的規劃則訴求提升知識型產業的競爭力,而以誤差5公尺內之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虛擬現實、Knowledge Store服務及全息影像服務為發展重點。舉例而言,韓國業者將結合擴增實境、全息影像技術及傳感器技術,于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上提供選手場地的仿真體驗服務。
歐盟則認為寬帶規劃應考慮未來通信服務的三個特性:包括大量的機器設備間通信、具高度可信賴的網絡,以及需緊密合作的異質性網絡等,并以民生為出發點進行服務研發,目前著重于網絡金融、在線學習及遠距醫療等三大方向,希望盡速實現優質的寬帶網絡社會。
對臺灣而言,4G執照雖要到年底才發放,4G服務預計經兩年建設期后到2015年才會推出,但也應提前思考如何運用4G的特性以規劃符合臺灣未來在地需求的行動服務,并先期投入研發,才有機會因應未來的需要。
舉例而言,臺灣也是一個天災頻傳的地區,應可參考美國的作法,以4G技術投入救災網的建置,提供救災人員穩定及高速的通訊服務,并進行4G 行動裝置應用在公共安全上的技術研發,使救災通訊可在基地臺無電力供應時,仍可藉由行動裝置間自我組織而形成網絡,讓災害發生時通訊能維持暢通,提升救災效率。
又如,軟性經濟創意是臺灣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軸,如何加速觀光或文創產業與行動寬帶服務的結合,也應積極規劃。例如可思考推展虛擬或擴增實境服務,使4G通訊與臺灣著名地標或史跡結合,使國外游客造訪景點時可以『由今窺古』,賦予旅客對景點的深度體驗,形成國外旅客愿意再次探索臺灣的正向循環。
綜言之,4G的來臨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的行動應用將不僅止于「訊息」的傳送,而將提升至「感受」的傳達。因此未來的行動服務規劃,也應改變思維,從民眾的感受面去加值,臺灣才有機會進入真正有感的行動生活新時代!
(作者詹文男博士現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4G-LTE/1307011759OI.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