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立式SOC:漸進式發展與嚴峻挑戰
——
過去三十年來,實現真正的片上系統 (SoC) 的理念一直是半導體業界孜孜以求的神圣目標。
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任重而道遠。
用數字電路實現模擬與 RF 是真正的挑戰,因為它要求不同的 IC 工藝。模擬、數字與 RF 集成已成為現實--藍牙芯片就是很好的例證。但與 SOC 的最終目標相比,這只是模擬與 RF 電路相對不太復雜的定制設計而已。
考慮到芯片集成仍難以實現,定義另一概念是相當有用的:分立式 SOC,這是系統實現最終集成的中間步驟。這一概念有助于芯片工程師與設計人員實施過度型集成措施,為最終目標做好準備。
分立式 SOC 概念包含在個人視頻記錄器 (PVR) 的芯片組中,帶有大塊的高速數字電路、BiCMOS 音頻與視頻編解碼器以及電視調諧器,其使用的制造技術也相當特殊。PVR 的發展是這種復雜系統集成不斷進展的一個實例。
但是,分立式 SOC 提出的挑戰非常之嚴峻,以致于我們關于集成優勢的共識(更小、更快、更廉價)甚至可能隨著業界接近最終集成目標而失效。
對于真正的 SOC,單一器件不能保證實現最低的系統成本、最高的性能或最低的功耗。它很可能實現較小的尺寸。但為減小尺寸而犧牲成本與功耗的做法一般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PVR 系統集成
2000 年時,典型的 PVR 系統包括 8 個芯片(見圖)。設計小組了解到集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板級解決方案會持續發展到 2006 年,這樣他們就可根據四條基本規則開發新一代產品。當然,他們還會將每一代連續的集成變得更加簡單而迅速。
在 PC 板的相同一般區域用相似的工藝技術放置組件。
將數字 IC 放置得盡可能靠近混合模式部件,以使跡線最短。
放置 RF 電路使之與高速電路相隔離。
電源應為獨立模塊,這樣在新技術出現時,系統就能夠利用這些新技術。

上圖顯示了數字處理單元如何快速合成為單一的 CMOS芯片。由于制造技術不匹配,在2002年時 BiCMOS 音頻編解碼器、視頻編碼器/解碼器以及電視調諧器還未成為集成的對象。
過采樣音頻編解碼器可放于 CMOS 中,但這種情況下則相反。將音頻編解碼器與 CPU 和 MPEG 相集成會降低音頻質量--這是一個較困難的設計問題。
視頻編碼器與解碼器采用 BiCMOS 技術,并可集成到單一芯片上,這在 2004 年才剛得以實現。盡管電視調諧器在 2002 年系列產品中就已使用 BiCMOS 技術,但當視頻編碼器/解碼器可集成到單一的 BiCMOS 芯片上時,它在 2004 年系列產品中轉而采用 SiGe。
到 2006 年,兩種 SOC 都可能成為最先進的 PVR。當音頻編解碼器加到 CMOS 電路中,且視頻編碼器/解碼器與電視調諧器相結合時,就實現了上述情況。
未來尚不明朗
2006 年之后的情況如何就不那么明確了。隨著硅片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想象未來的電視將在一個 SOC 上集成 PVR 功能。
制造技術及其產生的硬件組件提出了巨大挑戰,不過還不是 SOC 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我們可認為電子系統有著五大構成部分:制造、硬件組件、操作系統、專用軟件以及開發環境。
每個構成部分都對實現 SOC 提出了一些程度不同的難題。最大的難題就在于缺乏一個開發環境,能夠在模擬、數字與 RF 方面對 SOC 進行模擬、仿真、測試以及定型 (prototype)。
今天的數字芯片需要龐大的驗證小組、復雜的軟件,還需要昂貴的硬件作為仿真器,此外還需要長達數月的時間。添加模擬與 RF 將使問題更加嚴重,甚至無法控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