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OEM廠商轉型:攪局者還是將獵食者
在手機業中,OEM(幫別人代工)手機廠商為數眾多,不過,今年以來OEM手機廠商紛紛開始打造自有品牌,以大唐電信旗下上海憂思為案例,其由以往幫別人代工轉而大力推自有品牌,給手機業帶來的思考是,他們是攪局者還是將成長為獵食者?他們是否將成為國產手機的重要一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69822.htm阿里郎手機由中國制造
若不是大唐電信的幾次增持優思的股份,可能對優思手機之前知道的人并不多,截止2011年,大唐電信持有上海優思51%的股權,自然人股東熊碧輝和顧新惠分別持股24.5%。不過,2012年時,大唐電信方面發公告稱,收購上海優思余下49%的股權。
大唐電信2011年年報顯示,上海優思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12.88億元,實現凈利潤6649萬元。
不過,業外很少有人知道,優思同時還是中國大型ODM手機廠商之一,前段時間炒得火熱的朝鮮智能手機“阿里郎”實際上就是優思代工的,且就是去年推出的360特供機優思小C,只不過,到朝鮮的手機要去掉WiFi、藍牙功能。因為不能聯網,也只能用來打打電話、發發短信和拍拍照片了
OEM手機廠商集體轉身做自有品牌
這只不過是中國OEM手機廠商的一個縮影,即為別人代工、為別人做嫁衣。
2012年起,一大批做OEM手機的廠商也殺入智能手機市場,成為一股國產手機不可小視的新勢力,其中包括優思等,以靈活的營銷策略和超值的產品性價比,快速占據手機市場,它們給國產手機競爭本已非常激烈市場,又帶來新的“鯰魚效應”。
據統計,2012年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數量僅為195家,到2013年第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數量已增加至389家,一年增加了194家手機廠商,其中多數是有產品無品牌。在如此多的手機廠商中,一批有遠見的企業,開始發力打造品牌。
其中優思等品牌開始推出自有品牌手機,自有品牌帶來的利潤增長和品牌效應,已經讓這些品牌欲罷不能。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計,2013年至2015年是我國智能手機換代的高峰期,3年累計銷售額將達到2萬億元,我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顯示國產手機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攪局者還是獵食者?
事實上,OEM做品牌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轉身打造品牌,從產品角度看,先天條件已經相當成熟,但白手起家做品牌,面臨的困難也不少。在市場沉浸多年的它們,具備為國際一流品牌代工的實力,產品品質自然不差,像優思做手機的時間近10年,有年產量過千萬的能力,在產能規模上,已經算國產機第一集團軍,同時優思在供應鏈管理、手機方案設計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積累,整體硬件競爭力非常強悍。
2012年,優思推出自有品牌的優思小C1,在360的助推下,優思小C1在市場上初見成效,對于之前沒有著力打造品牌的企業來講,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2013年,優思等OEM構建進一步發力,從深圳華強北不斷開張的品牌專賣店,到在網絡上持續投放的廣告,以及與電商平臺的大規模合作,都在不斷釋放信號。優思更有自信,在9月份新機扎堆的市場背景下,推出優思小C2,直接與魅族MX3、米3、榮耀3硬碰硬。
從優思小C2的配置來看:全球首款隱形屏,四核1.5G頂配,2G+32G存儲,1300W+500W,確實有競爭力。而且,優思小C2的屏幕,據說是全球最好的屏幕,屏幕采用全球領先OGS全貼合技術,更薄更透亮,厚度僅1.4mm,透光率超越世界頂級屏幕的88%,達到90%,達到玻璃(1376,9.00,0.66%)材質透光率的極致。屏幕還擁有178°可視角,無論任何角度看,都能看到清晰的手機畫面,畫面如浮現在眼前,好似伸手就可觸碰。
在產品上的強悍競爭力,是這些OEM廠商推出自有品牌的成功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認知,品牌占很大的因素。之前完全沒有品牌認知的OEM廠商,推出自有品牌手機,最終會成為市場的攪局者,還是進化成終極獵食者?一切尚未可知。
OEM轉身隱憂與機遇并存
中國OEM手機品牌發展有起色,同樣面臨挑戰。首先是國際品牌的壓力,如三星推出低價機,則OEM手機很難有競爭優勢。另外,國產機也在打內耗戰,多達300多家國產手機廠商,絕大多數產品都集中在三線城市或以下,這些都會影響手機廠商品牌發展。可以預料的是,在這種競爭態勢下,目前涌現的一批手機廠商,在不長的時間內將會有一大批廠商倒掉。而像優思這種發展穩健、硬件精良的公司,則有可能在競爭大潮中崛起。
分析優思在之前能在市場爭勝的關鍵,在于低價高質,也就是高性價比,現在來看,如果不打性價比,產品銷售就會受阻,那產品利潤就會受擠壓。但對優思的長期發展來說,它必須提升品牌溢價能力,因此踏踏實實做品牌,補上這個品牌短板,將是這些OEM品牌的長期任務。
像優思這樣有著近十年的經驗積累,具備了強悍的產品研發能力,在CDMA領域甚至是一枝獨秀,但其知名度仍然限于行業內,多數消費者并未把作為真正有實力的品牌。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熟知度,還是在傳統的老品牌上,譬如聯想、華為、中興、OPPO等,OEM廠商如何讓消費者真正認同自己的品牌,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總體來講,國產手機OEM轉型成為新勢力,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對于他們未來發展,挑戰同樣很多,從產品上,他們需要更追求持續的原創;在銷售上,他們希望借力電商渠道迅速打開市場,但電商渠道既有快速爆發的優勢,也有不可避免的風險,他們的發展,仍需謹慎前行。但未來的發展終歸是好的,他們終將成為國產手機的重要一極,推動國產手機的整體步伐。
評論